高合金轴承钢接触表面效应与疲劳行为的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4页 |
1.1 引言 | 第12-14页 |
1.2 高温轴承钢 | 第14-17页 |
1.3 滚动接触疲劳 | 第17-27页 |
1.3.1 赫兹接触和次表面应力分布 | 第19-21页 |
1.3.2 滚动引起的微观结构变化 | 第21-24页 |
1.3.3 滚动轴承磨损与振动 | 第24-25页 |
1.3.4 滚动接触疲劳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1.4 高周疲劳 | 第27-33页 |
1.4.1 轴承钢的S-N曲线特性 | 第28-29页 |
1.4.2 表面起裂模型 | 第29-31页 |
1.4.3 内部起裂模型 | 第31-33页 |
1.5 课题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34-4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4-42页 |
2.2.1 试验钢热处理 | 第34页 |
2.2.2 显微组织观察 | 第34-36页 |
2.2.3 力学性能测试 | 第36-38页 |
2.2.4 滚动接触疲劳 | 第38-39页 |
2.2.5 有限元模拟滚动接触 | 第39页 |
2.2.6 旋转弯曲疲劳 | 第39-42页 |
第三章 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 | 第42-52页 |
3.1 微观组织 | 第42-44页 |
3.2 力学性能 | 第44-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滚动接触疲劳与磨损性能 | 第52-70页 |
4.1 表面接触应力与次表面应力 | 第52-54页 |
4.2 润滑情况 | 第54-55页 |
4.3 滚动接触疲劳磨损 | 第55-58页 |
4.4 滚动接触疲劳性能 | 第58-60页 |
4.5 Cr4Mo4V钢滚动接触疲劳损伤过程 | 第60-64页 |
4.5.1 滚动接触疲劳剥落断口 | 第60-61页 |
4.5.2 表面起裂 | 第61-63页 |
4.5.3 次表面起裂 | 第63-64页 |
4.6 链状碳化物加剧裂纹扩展 | 第64-65页 |
4.7 Cr4Mo4V钢滚动接触次表面组织变化 | 第65-6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第五章 3D有限元模拟球棒滚动接触 | 第70-82页 |
5.1 全局模型 | 第70-77页 |
5.2 子模型 | 第77-8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六章 旋转弯曲疲劳性能 | 第82-102页 |
6.1 圆柱形试样旋转弯曲疲劳试验 | 第82-92页 |
6.1.1 旋转弯曲疲劳寿命 | 第82-83页 |
6.1.2 疲劳断口观察 | 第83-88页 |
6.1.3 缺陷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 第88-90页 |
6.1.4 碳化物对疲劳裂纹扩展的影响 | 第90-92页 |
6.2 漏斗状试样旋转转弯曲疲劳试验 | 第92-101页 |
6.2.1 旋转弯曲疲劳寿命 | 第92-93页 |
6.2.2 疲劳断口观察 | 第93-98页 |
6.2.3 缺陷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 第98-10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7.1 结论 | 第102页 |
7.2 展望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4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