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7页 |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 第12-13页 |
1.1.2 国内外污水回用现状 | 第13-15页 |
1.1.3 我国污水深度处理现状 | 第15-17页 |
1.2 反硝化生物滤池的技术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1.2.1 反硝化生物滤池的工艺原理 | 第17-18页 |
1.2.2 反硝化生物滤池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O_3-生物砂滤技术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1.3.1. 臭氧技术的研究 | 第19-20页 |
1.3.2. 生物砂滤技术的研究 | 第20-21页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1.4.1 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1.4.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试验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3-31页 |
2.1 试验概况 | 第23-27页 |
2.1.1 试验水质 | 第23-24页 |
2.1.2 试验工艺流程 | 第24-25页 |
2.1.3 试验材料 | 第25-27页 |
2.2 试验过程安排 | 第27页 |
2.3 检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2.4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29-31页 |
第3章 反硝化滤池对二级出水的脱氮效果分析研究 | 第31-59页 |
3.1 反硝化生物滤池的低温挂膜启动 | 第31-36页 |
3.1.1 反硝化生物滤池的低温挂膜 | 第31-32页 |
3.1.2 反硝化生物滤池在挂膜期间的除污特性 | 第32-36页 |
3.2 不同碳源对反硝化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36-46页 |
3.2.1 甲醇为外加碳源的脱氮效果 | 第37-39页 |
3.2.2 乙酸钠为外加碳源的脱氮效果 | 第39-42页 |
3.2.3 葡萄糖为外加碳源的脱氮效果 | 第42-46页 |
3.2.4 综合比较分析 | 第46页 |
3.3 反硝化生物滤池沿填料层高度的除污性能研究 | 第46-52页 |
3.3.1 DO沿填料层的变化规律 | 第47页 |
3.3.2 COD_(Cr)沿填料层的变化规律 | 第47-48页 |
3.3.3 NO_3~(-)-N沿填料层的变化规律 | 第48-49页 |
3.3.4 NO_2~(-)-N沿填料层的变化规律 | 第49-50页 |
3.3.5 NH_4~(+)-N沿填料层的变化规律 | 第50-51页 |
3.3.6 TN沿填料层的变化规律 | 第51-52页 |
3.4 温度对反硝化生物滤池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52-55页 |
3.5 进水COD浓度对反硝化生物滤池运行效果的影响 | 第55-57页 |
3.6 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混凝沉淀与”O_3-生物砂滤“的试验研究 | 第59-71页 |
4.1 混凝沉淀技术研究 | 第59-60页 |
4.2 生物砂滤池的挂膜启动 | 第60-65页 |
4.2.1 挂膜方式 | 第60-61页 |
4.2.2 生物砂滤池在挂膜期间的除污特性 | 第61-65页 |
4.3 臭氧化工艺的研究 | 第65-68页 |
4.3.1 臭氧的性质 | 第65页 |
4.3.2 臭氧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 第65-68页 |
4.4 NH_4~(+)-N初始浓度对组合工艺的影响 | 第68-70页 |
4.5 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反硝化生物滤池-O_3-生物砂滤组合工艺脱氮效果研究 | 第71-76页 |
5.1 组合工艺的运行参数 | 第71页 |
5.2 组合工艺对常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第71-75页 |
5.2.1 对NH_4~(+)-N的去除效果 | 第71-72页 |
5.2.2 对NO_3~(-)-N的去除效果 | 第72-73页 |
5.2.3 对TN的去除效果 | 第73-75页 |
5.3 小结 | 第75-76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作者简介 | 第84-8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86页 |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