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1 曲柄藓属植物简介 | 第13-14页 |
1.2 中国曲柄藓属植物的研究背景 | 第14-21页 |
1.2.1 中国曲柄藓属植物的研究历史 | 第14-16页 |
1.2.2 中国曲柄藓属植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21页 |
1.3 中国曲柄藓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21-23页 |
1.3.1 中国曲柄藓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2 中国曲柄藓属植物系统生物学研究意义及拟解决的问题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中国曲柄藓属植物叶片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 第23-53页 |
2.1 中国曲柄藓属植物叶片的比较解剖学研究背景 | 第23页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3-24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4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4-47页 |
2.3.1 节茎曲柄藓 | 第24-25页 |
2.3.2 台湾曲柄藓 | 第25页 |
2.3.3 湿生曲柄藓 | 第25-26页 |
2.3.4 疣肋曲柄藓 | 第26-28页 |
2.3.5 大曲柄藓 | 第28-30页 |
2.3.6 拟纤枝曲柄藓 | 第30-33页 |
2.3.7 拟脆枝曲柄藓 | 第33页 |
2.3.8 毛叶曲柄藓 | 第33页 |
2.3.9 长叶曲柄藓原变种 | 第33页 |
2.3.10黄曲柄藓 | 第33-37页 |
2.3.11脆枝曲柄藓原亚种 | 第37-38页 |
2.3.12狭叶曲柄藓 | 第38-39页 |
2.3.13车氏曲柄藓 | 第39-41页 |
2.3.14日本曲柄藓 | 第41-43页 |
2.3.15长尖曲柄藓 | 第43-46页 |
2.3.16曲柄藓 | 第46-47页 |
2.4 讨论 | 第47-53页 |
2.4.1 中国曲柄藓属植物中几种争议种的讨论 | 第47-49页 |
2.4.2 中国曲柄藓属植物叶片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 第49-53页 |
第三章 中国曲柄藓属形态差异比较研究 | 第53-61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53-54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54页 |
3.1.3 数据处理 | 第54-55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55-59页 |
3.2.118种中国曲柄藓属植物叶片中肋横切面背部细胞测量结果 | 第55-56页 |
3.2.2 基于12个性状对18种中国曲柄藓属植物的聚类分析结果 | 第56-59页 |
3.3 讨论 | 第59-61页 |
第四章 中国曲柄藓属的分子系统学初步研究 | 第61-77页 |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61-65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61-62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62-65页 |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5-77页 |
4.2.1 结果分析 | 第65-72页 |
4.2.2 讨论 | 第72-77页 |
第五章 基于ISSR数据探讨节茎曲柄藓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 | 第77-95页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9-81页 |
5.1.1 材料 | 第79页 |
5.1.2 试剂 | 第79页 |
5.1.3 DNA提取与PCR扩增 | 第79-80页 |
5.1.4 数据记录与分析 | 第80-81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81-88页 |
5.2.1 节茎曲柄藓ISSR扩增结果 | 第81页 |
5.2.2 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81-83页 |
5.2.3 居群的遗传分化分析 | 第83-84页 |
5.2.4 居群的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 第84-88页 |
5.3 讨论 | 第88-95页 |
5.2.1 节茎曲柄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88-89页 |
5.2.2 节茎曲柄藓的遗传结构和分化 | 第89-90页 |
5.2.3 岛屿生境的节茎曲柄藓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90-9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5-98页 |
6.1 总结 | 第95-97页 |
6.2 展望 | 第97-98页 |
附表 1 | 第98-101页 |
附表 2 | 第101-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