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2 板形的概念 | 第12-14页 |
1.2.1 断面形状 | 第12-13页 |
1.2.2 平直度 | 第13页 |
1.2.3 板凸度 | 第13-14页 |
1.2.4 楔形度 | 第14页 |
1.3 板形控制理论 | 第14-16页 |
1.3.1 轧件三维变形理论 | 第14-15页 |
1.3.2 轧辊弹性变形理论 | 第15-16页 |
1.3.3 动态遗传理论 | 第16页 |
1.4 板形控制技术 | 第16-17页 |
1.4.1 板形影响因素 | 第16页 |
1.4.2 板形控制手段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理论模型研究 | 第19-34页 |
2.1 轧件逐道温降计算 | 第19-21页 |
2.2 总轧制压力的预估算 | 第21-22页 |
2.3 张力横向分布计算 | 第22-25页 |
2.3.1 前张力横向分布计算 | 第22-24页 |
2.3.2 后张力的横向分布 | 第24-25页 |
2.4 轧制压力横向分布计算 | 第25-30页 |
2.4.1 建立变形区单元体力的平衡方程 | 第25-27页 |
2.4.2 变形区金属流动速度与界面滑动速度的计算 | 第27-28页 |
2.4.3 ε,dg_(xy)及α,β值的计算 | 第28-29页 |
2.4.4 差分计算中的B值的计算 | 第29-30页 |
2.5 四辊轧机轧辊弹性变形的计算模型 | 第30-33页 |
2.5.1 基本模型及单元划分 | 第30-32页 |
2.5.2 辊系作用力及变形的求解 | 第32-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热轧精轧规程设定与优化 | 第34-47页 |
3.1 轧制工艺参数的计算 | 第34-41页 |
3.1.1 变形抗力计算模型 | 第34-35页 |
3.1.2 温度计算模型 | 第35-39页 |
3.1.3 轧制力、轧制力矩、电机功率的计算 | 第39-41页 |
3.2 精轧轧制规程设定 | 第41-46页 |
3.2.1 最佳轧制力的计算 | 第41-42页 |
3.2.2 轧制规程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2-44页 |
3.2.3 计算实例分析 | 第44-46页 |
3.3 本章小节 | 第46-47页 |
第4章 辊型曲线设计 | 第47-56页 |
4.1 项目开展前850轧机现场情况 | 第47-49页 |
4.1.1 现场调研情况 | 第47-48页 |
4.1.2 现场板带测量情况分析 | 第48-49页 |
4.2 工作辊热凸度影响分析 | 第49-52页 |
4.2.1 冷却水对工作辊热凸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4.2.2 轧制间隙时间对工作辊热凸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 工作辊辊型曲线设计 | 第52-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辊型曲线轧制试验 | 第56-66页 |
5.1 辊型曲线轧制试验 | 第56-64页 |
5.2 热轧生产板形控制注意事项 | 第64-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