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2.1 社区与智慧社区的基本内涵 | 第18-21页 |
2.1.1 社区 | 第18-19页 |
2.1.2 智慧社区 | 第19-20页 |
2.1.3 智慧社区的特征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2.1 社区精细化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 | 第22-23页 |
2.2.3 “治理与善治”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天河区林和街华新智慧社区建设现状分析 | 第25-41页 |
3.1 广州市天河区及林和街道概况 | 第25-28页 |
3.1.1 广州市天河区基本概况 | 第25-26页 |
3.1.1.1 天河区的地位及优势 | 第25页 |
3.1.1.2 天河区在社会公共治理和服务建设情况 | 第25-26页 |
3.1.2 林和街道及辖内社区概况 | 第26-28页 |
3.1.2.1 林和街道在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 | 第26-27页 |
3.1.2.2 林和街开展社区“精细化”管理实践 | 第27页 |
3.1.2.3 开发协同治理综合服务信息平台 | 第27-28页 |
3.2 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街华新智慧社区建设状况 | 第28-34页 |
3.2.1 搭建华新智慧社区智能平台 | 第28-29页 |
3.2.2 开展智慧社区政务建设 | 第29-30页 |
3.2.3 推进智慧社区社务建设 | 第30页 |
3.2.4 注重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建设 | 第30-32页 |
3.2.5 华新智慧社区建设整体现状 | 第32-34页 |
3.3 林和街华新智慧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4-37页 |
3.3.1 试点建设缺乏规划和指导 | 第34-35页 |
3.3.2 社区“智能化”不明显,便民利民项目少 | 第35-36页 |
3.3.3 居民感知度和认可度低 | 第36-37页 |
3.3.4 社区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 第37页 |
3.4 林和街华新智慧社区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37-41页 |
3.4.1 政府层面:建设理念模糊,体制机制不健全 | 第38-39页 |
3.4.2 社会层面:建设主体单一,动员力量不集中 | 第39-40页 |
3.4.3 社区层面:建设环境受限,参与动力未激活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 第41-48页 |
4.1 国外智慧社区建设的实践 | 第41-43页 |
4.1.1 美国 | 第41页 |
4.1.2 新加坡 | 第41-42页 |
4.1.3 韩国 | 第42-43页 |
4.2 国内智慧社区建设的实践 | 第43-45页 |
4.2.1 北京市 | 第43页 |
4.2.2 上海市 | 第43-44页 |
4.2.3 宁波市 | 第44-45页 |
4.3 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的经验启示 | 第45-48页 |
第五章 推进林和街华新智慧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48-56页 |
5.1 政府层面:注重顶层设计 健全保障体系 | 第48-51页 |
5.1.1 制定建设指南 | 第48页 |
5.1.2 健全保障体系 | 第48-50页 |
5.1.3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 第50-51页 |
5.2 社会层面:整合各方资源 形成共建合力 | 第51-53页 |
5.2.1 整合各方资源 | 第51-52页 |
5.2.2 完善公共服务 | 第52-53页 |
5.2.3 开拓便民服务 | 第53页 |
5.3 社区层面:赢得居民认可 营造共建氛围 | 第53-56页 |
5.3.1 赢得居民认可 | 第54页 |
5.3.2 营造共建环境 | 第54-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1 访谈提纲 | 第59-60页 |
附录2 华新社区建设现状(对照《国家智慧社区建设标准》评价体系-控制项部分)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件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