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高校新校区土木学科群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中文商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4-22页
    1.1 选题背景第14页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1.2.1 选题的目的第14-15页
        1.2.2 选题的意义第15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第15-18页
        1.3.1 土木工程学科概念的界定第15-17页
        1.3.2 学科群相关概念界定第17-18页
    1.4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第18-19页
        1.4.1 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第18页
        1.4.2 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第18-19页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19-22页
        1.5.1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5.2 研究框架第20-22页
2 高校土木学科群建筑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第22-36页
    2.1 土木学科教育发展沿革第22-24页
        2.1.1 国外土木学科教育发展沿革第22-23页
        2.1.2 国内土木学科教育发展沿革第23-24页
    2.2 国内高校土木学科群建筑的发展现状第24-31页
        2.2.1 老牌知名院校情况第24-29页
        2.2.2 新兴实力院校情况第29-31页
    2.3 土木学科群建筑的现存问题第31-36页
        2.3.1 总体布局中对学科相关建筑关系考虑不足第31-32页
        2.3.2 建筑设计中对学科与建筑特殊性利用与认识不足第32-34页
        2.3.3 空间环境设计中对分层级交往空间的营造不足第34-36页
3 土木学科群建筑设计指导思想与设计原则第36-48页
    3.1 土木学科群建筑的特殊性第36-38页
        3.1.1 学科群中各学科建筑既独立又联系的特殊性第36页
        3.1.2 土木学科群建筑本体即是教学实体教具的特殊性第36-37页
        3.1.3 教学科研活动对建筑空间要求的特殊性第37-38页
        3.1.4 土木学科群建筑形象的学科表现特殊性第38页
    3.2 针对土木学科群建筑特殊性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思考第38-44页
        3.2.1 国外相关理论解读与实践案例第38-41页
        3.2.2 国内相关理论解读与实践案例第41-44页
        3.2.3 通过分析得出的几点启示第44页
    3.3 土木学科群建筑设计指导思想第44-46页
        3.3.1 系统观与整体思维第44-45页
        3.3.2 体用观第45页
        3.3.3 有机建筑理论第45-46页
    3.4 土木学科群建筑设计原则第46-48页
        3.4.1 注重系统整合的总体布局设计原则第46页
        3.4.2 注重学科特殊性的建筑设计原则第46-47页
        3.4.3 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的环境设计原则第47-48页
4 系统整合的总图布局策略第48-66页
    4.1 校园总体布局中的土木学科群建筑第48-55页
        4.1.1 土木学科群建筑在校园中的定位第48-50页
        4.1.2 常见的学科群总体布局方式第50-54页
        4.1.3 各种布局方式对土木学科群建筑的适用性第54-55页
    4.2 明确的总图功能分区布局第55-58页
        4.2.1 土木学科群建筑功能分区的特殊性第55-56页
        4.2.2 周边环境对总图功能分区的影响第56-57页
        4.2.3 尊重学科特殊性的功能分区布局第57-58页
    4.3 有机的建筑群布局设计第58-62页
        4.3.1 尊重周边环境的建筑方位选择第58页
        4.3.2 尊重不同地形气候特点的建筑形态选择第58-60页
        4.3.3 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群建筑布局第60-62页
    4.4 便捷的内外交通组织第62-64页
        4.4.1 周边环境对交通组织的影响第62页
        4.4.2 以学生为本的人行流线组织第62-63页
        4.4.3 尊重土木学科特殊性的车行流线组织第63-64页
    4.5 小结第64-66页
5 注重学科特点的建筑设计策略第66-88页
    5.1 土木学科建筑群对教学空间的特殊需求第66-70页
        5.1.1 建筑本体即是实体教具的特殊育人空间第66-67页
        5.1.2 绘图教室及专业实验室特殊教学空间第67-68页
        5.1.3 大型试验厅及配套实验用房第68-70页
    5.2 注重学科特殊性的学科综合楼建筑平面空间组合设计第70-79页
        5.2.1 基本空间类型及组合第70-72页
        5.2.2 既独立又联系的平面功能分区第72-74页
        5.2.3 建筑即是实体教具的特殊教学空间设计第74-76页
        5.2.4 便捷合理的交通空间组织第76-78页
        5.2.5 安全疏散策略第78-79页
    5.3 注重工艺与建筑结合的大型实验室建筑平面空间组合设计第79-85页
        5.3.1 大型实验室建筑空间类型及特点第79-80页
        5.3.2 明确的功能分区第80-81页
        5.3.3 便捷合理的交通空间组织第81-82页
        5.3.4 试验工艺与建筑结合的特殊设计第82-85页
    5.4 利于土木学科群性格表达的建筑形象塑造第85-86页
        5.4.1 学科群建筑对学科文化的表达第85页
        5.4.2 学科群建筑的个性表达第85-86页
        5.4.3 学科群建筑对校园文化的传承第86页
    5.5 小结第86-88页
6 促进土木学科交往的内外空间环境营造策略第88-104页
    6.1 土木学科群建筑内外交往空间第88-91页
        6.1.1 土木学科群建筑对交往空间的需求第88-89页
        6.1.2 交往空间的营造原则第89页
        6.1.3 交往空间的层级划分第89-91页
    6.2 多层级交往空间环境营造第91-96页
        6.2.1 单一学科内部的交往空间营造第91-93页
        6.2.2 学科之间的交往空间营造第93-95页
        6.2.3 学科群与校园环境之间的交往空间营造第95-96页
    6.3 学科群建筑内部交往空间氛围营造手法第96-100页
        6.3.1 增强内部交往空间的层次性第96-97页
        6.3.2 增强空间的灵活性第97-98页
        6.3.3 增强公共交往空间的趣味性第98-99页
        6.3.4 增强过渡空间的渗透性第99-100页
    6.4 注重土木学科特点的外部交往空间氛围营造第100-103页
        6.4.1 土木学科群建筑外部交往空间特点第100页
        6.4.2 增强教学区与实验区空间的直接联系第100-101页
        6.4.3 增强实验区室外空间布置的合理性第101-102页
        6.4.4 增强学科群外部空间的展示性第102-103页
    6.5 小结第103-104页
7 设计实践——重庆交通大学双福校区土木建筑学科群组团设计第104-118页
    7.1 项目概况第104-106页
    7.2 场地相关要素分析第106-107页
    7.3 系统整合的总图布局设计第107-109页
    7.4 注重学科特点的建筑设计第109-113页
    7.5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内外环境设计第113-118页
8 结语与展望第118-120页
致谢第120-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4页
附录第124-143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24-125页
    B. 项目图纸第125-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分期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软瘫期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恶性肿瘤患者的癌因性疲乏中医证型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