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研究依据 | 第11-13页 |
1.3.1 理论依据 | 第11-13页 |
1.3.2 现实依据 | 第13页 |
1.4.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1.4.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4.3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1.4.4 已有研究评述 | 第19-20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6 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社区资源与流动儿童的多元需求 | 第22-32页 |
2.1 Y社区资源分析 | 第22-25页 |
2.1.1 社区概况 | 第22-23页 |
2.1.2 社区硬件资源 | 第23-24页 |
2.1.3 社区软件资源 | 第24页 |
2.1.4 社区议题 | 第24-25页 |
2.2 社区流动儿童的多元需求 | 第25-32页 |
2.2.1 关系建立的需要 | 第25-26页 |
2.2.2 目标规划的需要 | 第26-27页 |
2.2.3 学习教育的需要 | 第27-28页 |
2.2.4 能力提升的需要 | 第28-30页 |
2.2.5 社区归属的需要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流动儿童多元需求的社区营造目标及策略 | 第32-36页 |
3.1 社区营造目标 | 第32-33页 |
3.1.1 增强个体与系统的保护因素 | 第32页 |
3.1.2 消解个体与系统的危险因素 | 第32-33页 |
3.2 社区营造策略 | 第33-36页 |
3.2.1 危险聚焦策略 | 第33-34页 |
3.2.2 资产聚焦策略 | 第34-35页 |
3.2.3 过程聚焦策略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流动儿童多元需求的社区营造实施 | 第36-52页 |
4.1 第一阶段:社区动员 | 第36-40页 |
4.1.1 前期工作筹备 | 第36页 |
4.1.2 社区居民参与 | 第36-38页 |
4.1.3 共订营造方案 | 第38-39页 |
4.1.4 小结:流动儿童—自下而上的营造 | 第39-40页 |
4.2 第二阶段:公共空间营造 | 第40-42页 |
4.2.1 资源共享,提高熟识度 | 第40页 |
4.2.2 书信往来,构建支持网络 | 第40-41页 |
4.2.3 小结:流动儿童—社会关系的建立 | 第41-42页 |
4.3 第三阶段:社区工作介入 | 第42-49页 |
4.3.1 制定目标规划 | 第42-43页 |
4.3.2 增强学业成就 | 第43-46页 |
4.3.3 能力素质提升 | 第46-48页 |
4.3.4 小结:流动儿童—社区工作的干预 | 第48-49页 |
4.4 第四阶段:社区文化营造 | 第49-52页 |
4.4.1 社区文化融合 | 第49-50页 |
4.4.2 实现社区归属 | 第50-51页 |
4.4.3 小结:流动儿童—社区环境的良性互动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流动儿童多元需求的社区营造评估 | 第52-55页 |
5.1 过程评估 | 第52-53页 |
5.2 效果评估 | 第53-54页 |
5.2.1 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 | 第53-54页 |
5.2.2 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估 | 第54页 |
5.3 自我评估 | 第54-55页 |
第六章 反思与建议 | 第55-58页 |
6.1 研究反思 | 第55-56页 |
6.1.1 基于需求的社区营造目标、策略与行动的反思 | 第55页 |
6.1.2 社区营造视角下流动儿童可持续发展的反思 | 第55-56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56-58页 |
6.2.1 构建支持体系,促进流动儿童与社会系统的良性互动 | 第56页 |
6.2.2 促进社会组织介入社区,为流动儿童提供专业服务 | 第56-57页 |
6.2.3 挖掘社区资源,提高流动儿童社区融入感和归属感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