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引言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9-11页 |
2 “专利劫持者”的界定 | 第11-21页 |
2.1 “专利劫持者”的词源、内涵拓展及相关概念 | 第11-15页 |
2.1.1 “专利劫持者”的词源及内涵拓展 | 第11-13页 |
2.1.2 与 “专利劫持者”相关的概念 | 第13-15页 |
2.2 “专利劫持者”的类型 | 第15-17页 |
2.2.1 传统 “专利劫持者” | 第15-16页 |
2.2.2 现代 “专利劫持者” | 第16-17页 |
2.3 “专利劫持者”的特征 | 第17-19页 |
2.3.1 行为动机的不法性 | 第17-18页 |
2.3.2 行为手段的可罚性 | 第18-19页 |
2.3.3 行为结果的危害性 | 第19页 |
2.4 “专利劫持者”的本质 | 第19-21页 |
3 “专利劫持者”的形成机理及危害 | 第21-29页 |
3.1 “专利劫持者”的形成机理 | 第21-26页 |
3.1.1 历史动因 | 第21-22页 |
3.1.2 现实动因 | 第22页 |
3.1.3 制度动因 | 第22-26页 |
3.2 “专利劫持者”的危害 | 第26-29页 |
3.2.1 浪费司法资源及其他社会资源 | 第26-27页 |
3.2.2 扰乱市场竞争秩序 | 第27页 |
3.2.3 阻滞创新 | 第27-29页 |
4 应对 “专利劫持者”的域外经验 | 第29-40页 |
4.1 美国实践 | 第29-36页 |
4.1.1 行政措施 | 第29-30页 |
4.1.2 立法措施 | 第30-33页 |
4.1.3 司法措施 | 第33-36页 |
4.2 其他域外地区应对经验 | 第36-38页 |
4.2.1 欧洲实践 | 第36-37页 |
4.2.2 亚洲典型国家实践 | 第37-38页 |
4.3 域外经验的总结与借鉴 | 第38-40页 |
5 中国防范 “专利劫持者”的对策 | 第40-51页 |
5.1 防范 “专利劫持者”的指导思想 | 第41-43页 |
5.1.1 坚持开放式创新 | 第41-42页 |
5.1.2 辩证看待 “专利劫持者”作用 | 第42-43页 |
5.2 防范 “专利劫持者”的具体制度 | 第43-48页 |
5.2.1 完善《专利法》和《反垄断法》的配套规定 | 第43-44页 |
5.2.2 注重司法救济的能动性和灵活性 | 第44-46页 |
5.2.3 发挥行政措施的多维度功能 | 第46-48页 |
5.3 防范 “专利劫持者”的企业策略 | 第48-51页 |
5.3.1 事前防范 | 第48-49页 |
5.3.2 事后防范 | 第49-51页 |
6 结语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