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研究结构与框架 | 第16-19页 |
1.5.1 研究结构 | 第16-17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17-19页 |
2 几何原型概述 | 第19-47页 |
2.1 几何原型形态研究 | 第19-26页 |
2.1.1 建筑原型设计概述 | 第19-20页 |
2.1.2 三种基本形态概述 | 第20-23页 |
2.1.3 三种基本形态的衍生形态概述 | 第23-26页 |
2.2 基本几何空间形态简述 | 第26-31页 |
2.2.1 基本空间形态 | 第26-29页 |
2.2.2 基本空间的衍生形态 | 第29-31页 |
2.3 基于方形的几何原型设计历程 | 第31-40页 |
2.3.1 古典建筑中方形的比例与几何构图 | 第31-34页 |
2.3.2 东方建筑与伊斯兰建筑中的方形集群 | 第34-38页 |
2.3.3 现代主义大师的方形创作 | 第38-40页 |
2.4 方形几何形态的建构原理 | 第40-47页 |
2.4.1 方形几何形态的自我建构原理简述 | 第40-42页 |
2.4.2 建筑设计中方形的适应性研究 | 第42-44页 |
2.4.3 异质元素介入的建构原理简述 | 第44-47页 |
3 方形几何形态的自我建构-“法式、属群、均衡” | 第47-98页 |
3.1 方形几何形态的集中式建构方式 | 第48-54页 |
3.1.1 焦点式建构方式 | 第49-51页 |
3.1.2 等级秩序建构方式 | 第51-54页 |
3.2 基于比例的平面分划方式 | 第54-71页 |
3.2.1 比例—单一性、多样性、韵律 | 第54-56页 |
3.2.2 方形基本框架内的黄金分割 | 第56-59页 |
3.2.3 根号下的比例控制 | 第59-63页 |
3.2.4 方形在基本数理关系控制下的等比例相互关系 | 第63-71页 |
3.3 方形几何形态增益与削减的建构方式 | 第71-80页 |
3.3.1 从拓扑学和平面张力开始 | 第71-73页 |
3.3.2 “加法”-方形几何形态的增益式建构方式 | 第73-76页 |
3.3.3 “减法”-方形几何形态的削减式建构方式 | 第76-80页 |
3.4 通过扭转变形建构方形几何形态 | 第80-89页 |
3.4.1 “变形记” | 第80-83页 |
3.4.2 内部扭转变形 | 第83-85页 |
3.4.3 边缘与外部扭转变形 | 第85-89页 |
3.5 方形几何形态的集群建构方式 | 第89-98页 |
3.5.1 面式集群建构 | 第90-92页 |
3.5.2 线式集群建构 | 第92-94页 |
3.5.3 叠加的集群建构方式 | 第94-98页 |
4 异质元素介入的设计方法 | 第98-133页 |
4.1 异质元素于建筑 | 第98-105页 |
4.1.1 建筑VS艺术or建筑=艺术? | 第98-99页 |
4.1.2 建筑艺术的美学评价标准 | 第99-100页 |
4.1.3 异质元素的表现形式 | 第100-103页 |
4.1.4 异质元素的作用方式 | 第103-105页 |
4.2 “容纳”与“破坏”-异质元素的内部介入 | 第105-116页 |
4.2.1 方形中的“寄生体” | 第107-110页 |
4.2.2 “第三种”形态-异质元素的内部融解 | 第110-112页 |
4.2.3 “CONTENT” | 第112-116页 |
4.3 界面的消解与重构-异质元素的边缘介入 | 第116-125页 |
4.3.1 四边介入 | 第117-120页 |
4.3.2 角部介入 | 第120-123页 |
4.3.3 环绕式介入 | 第123-125页 |
4.4 方形集群中异质元素的介入 | 第125-133页 |
4.4.1 面式方形集群中的介入方式 | 第127-129页 |
4.4.2 线式方形集群中的介入方式 | 第129-131页 |
4.4.3 异质元素的叠加介入形式 | 第131-133页 |
结语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7页 |
附录 图表来源 | 第137-14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42-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