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实践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实践 | 第13-14页 |
1.2.3 研究现状小结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15-17页 |
第2章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BIPV基础研究 | 第17-34页 |
2.1 太阳能光伏系统简介 | 第17-26页 |
2.1.1 光伏系统的基本组成 | 第17-22页 |
2.1.2 光伏系统的类型与特点 | 第22-23页 |
2.1.3 光伏系统与建筑的结合形式 | 第23-24页 |
2.1.4 夏热冬冷地区光伏系统的常用形式 | 第24-26页 |
2.2 夏热冬冷地区基本气候特征 | 第26-30页 |
2.2.1 太阳辐射 | 第27-29页 |
2.2.2 气温 | 第29页 |
2.2.3 风速 | 第29-30页 |
2.2.4 室外微气候 | 第30页 |
2.3 居住建筑概述——以住宅建筑为例 | 第30-34页 |
2.3.1 建筑类型 | 第30-31页 |
2.3.2 建筑形态 | 第31-32页 |
2.3.3 建筑形式 | 第32-34页 |
第3章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BIPV设计策略 | 第34-45页 |
3.1 BIPV设计原则 | 第34-36页 |
3.1.1 能源节约原则 | 第34-35页 |
3.1.2 地域适宜原则 | 第35页 |
3.1.3 经济适用原则 | 第35-36页 |
3.2 契合气候因素的规划设计策略 | 第36-39页 |
3.2.1 地域设计策略 | 第36-38页 |
3.2.2 气候适应设计策略 | 第38-39页 |
3.2.3 环境优化设计策略 | 第39页 |
3.3 适应居住建筑的BIPV技术设计策略 | 第39-45页 |
3.3.1 整体性设计策略 | 第39-40页 |
3.3.2 高效性设计策略 | 第40-42页 |
3.3.3 协同性设计策略 | 第42-45页 |
第4章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BIPV设计方法 | 第45-65页 |
4.1 BIPV与居住建筑单体一体化模式及形态研究 | 第45-57页 |
4.1.1 屋面设计一体化方法 | 第47-51页 |
4.1.2 立面设计一体化方法 | 第51-55页 |
4.1.3 其他建构元素一体化方法 | 第55-57页 |
4.1.4 居住建筑BIPV一体化新趋势 | 第57页 |
4.2 武汉南湖一BIPV住宅案例分析 | 第57-65页 |
4.2.1 案例概况 | 第57-60页 |
4.2.2 案例数据 | 第60-62页 |
4.2.3 研究分析 | 第62-63页 |
4.2.4 案例改进建议 | 第63-65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5页 |
5.2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