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0-14页 |
1.3.1 国内研究述评 | 第10-13页 |
1.3.2 国外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14页 |
1.4.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2章 非直接利益型群体性事件的概述 | 第16-25页 |
2.1 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 第16-19页 |
2.1.1 群体性事件的定义 | 第16-17页 |
2.1.2 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 第17页 |
2.1.3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 第17-19页 |
2.2 非直接利益型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 第19-22页 |
2.2.1 非直接利益型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 第19页 |
2.2.2 非直接利益型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 第19-22页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3.1 社会失范理论 | 第22页 |
2.3.2 价值累加理论 | 第22-23页 |
2.3.3 群体心理理论 | 第23-24页 |
2.3.4 社会燃烧理论 | 第24-25页 |
第3章 非直接利益型群体性事件的演变过程 | 第25-31页 |
3.1 社会结构失衡阶段 | 第25-26页 |
3.2 情感基础产生阶段 | 第26页 |
3.3 触发事件产生阶段 | 第26-27页 |
3.4 群体有效动员阶段 | 第27-28页 |
3.5 冲突升级阶段 | 第28-29页 |
3.6 事件失控阶段 | 第29页 |
3.7 事件平息阶段 | 第29-31页 |
第4章 非直接利益型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 | 第31-40页 |
4.1 非直接利益型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成因 | 第31-32页 |
4.1.1 利益分配失衡的社会背景 | 第31-32页 |
4.1.2 社会群体的分层化 | 第32页 |
4.2 非直接利益型群体性事件的政治原因 | 第32-35页 |
4.2.1 官民沟通渠道的不完善 | 第32-33页 |
4.2.2 政府治理机制的匮乏 | 第33页 |
4.2.3 政治环境中存在的不良风气 | 第33-35页 |
4.3 参与主体的心理原因 | 第35-37页 |
4.3.1 怨恨心理 | 第35页 |
4.3.2 群体认同心理 | 第35-36页 |
4.3.3 法不责众心理 | 第36-37页 |
4.4 非直接利益型群体性事件的媒体原因 | 第37-40页 |
4.4.1 媒体体制的特殊性 | 第37页 |
4.4.2 媒体的公信力不足 | 第37-38页 |
4.4.3 新媒体的助力作用 | 第38-40页 |
第5章 应对非直接利益型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 第40-48页 |
5.1 政府治理非直接利益型群体性事件的三个有效对策 | 第40-43页 |
5.1.1 改变政府的“官本位”观念 | 第40页 |
5.1.2 完善政府的管理机制体系 | 第40-42页 |
5.1.3 注重事件应对管理机制 | 第42-43页 |
5.2 完善媒体化解非直接利益型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途径 | 第43-45页 |
5.2.1 严格遵循新闻播报原则 | 第43-44页 |
5.2.2 切实掌握舆论调控周期 | 第44-45页 |
5.2.3 积极发挥新媒体作用 | 第45页 |
5.3 促进群众和谐为防范非直接利益型群体性事件打基础 | 第45-48页 |
5.3.1 努力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 | 第45-46页 |
5.3.2 构建健康的民众心理建设 | 第46-47页 |
5.3.3 积极组建合法的民间组织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