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激发态电子理论 | 第12-13页 |
1.2.1 基态和激发态 | 第12页 |
1.2.2 前沿分子轨道(FMO) | 第12页 |
1.2.3 单重态与三重态 | 第12-13页 |
1.2.4 辐射跃迁与无辐射跃迁 | 第13页 |
1.3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发光机理 | 第13-15页 |
1.4 分子轨道理论 | 第15页 |
1.5 密度泛函理论 | 第15-16页 |
1.6 时间依赖的密度泛函理论 | 第16-17页 |
1.7 基组选择 | 第17页 |
1.8 溶剂化效应 | 第17-18页 |
1.9 选题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靶向细胞膜铱(Ⅲ)配合物探针的制备与理论研究 | 第20-34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设计思路 | 第20-21页 |
2.3 实验和理论 | 第21-25页 |
2.3.1 实验所需仪器 | 第21-22页 |
2.3.2 实验所需药品和试剂 | 第22页 |
2.3.3 离子型铱(Ⅲ)配合物的合成 | 第22-25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5-33页 |
2.4.1 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和活细胞实验 | 第25-27页 |
2.4.2 检测机理的理论研究 | 第27-28页 |
2.4.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28-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不同N^N配体对铱(Ⅲ)配合物乏氧检测性能影响的理论研究 | 第34-45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理论和计算方法 | 第35-36页 |
3.2.1 计算方法 | 第35页 |
3.2.2 构建分子和研究思路 | 第35-3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4页 |
3.3.1 分子的几何结构 | 第36-38页 |
3.3.2 前线分子轨道 | 第38-39页 |
3.3.3 光物理性质 | 第39-41页 |
3.3.4 配合物的激发态性质 | 第41-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铂(Ⅱ)配合物聚集诱导磷光增强的理论研究 | 第45-65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聚集诱导发光的机制 | 第45-47页 |
4.3 配体能级对发光性质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 构型的旋转受限 | 第48页 |
4.5 理论计算方法 | 第48页 |
4.6 结果与讨论 | 第48-63页 |
4.6.1 基态以及激发态的几何结构 | 第48-58页 |
4.6.2 模拟电子吸收光谱 | 第58-61页 |
4.6.3 晶体单分子的理论计算 | 第61-63页 |
4.6.4 基于单晶的DFT计算 | 第6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73-74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