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值模拟的松嫩平原肇州旱灌区地下水安全保障模式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1-13页 |
1.1.1 项目支撑 | 第11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松嫩平原肇州旱灌区区域地下水背景分析 | 第17-29页 |
2.1 松嫩平原肇州旱灌区典型性分析 | 第17-19页 |
2.1.1 松嫩平原 | 第17页 |
2.1.2 肇州旱灌区 | 第17-19页 |
2.1.3 典型性分析 | 第19页 |
2.2 肇州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 第19-26页 |
2.2.1 地质特征 | 第19-22页 |
2.2.2 水文地质 | 第22-23页 |
2.2.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 第23-24页 |
2.2.4 地下水动态变化分析 | 第24-26页 |
2.3 肇州县水资源现状平衡和扩采趋势 | 第26-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肇州旱灌区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构建 | 第29-54页 |
3.1 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构建 | 第29-33页 |
3.1.1 概念模型 | 第29-31页 |
3.1.2 数学模型 | 第31-33页 |
3.2 模拟软件选择和数据处理 | 第33-42页 |
3.2.1 模拟软件 | 第33-34页 |
3.2.2 数据处理 | 第34-42页 |
3.3 数值模型构建 | 第42-45页 |
3.3.1 模型网格剖分 | 第42-43页 |
3.3.2 模拟期确定 | 第43-45页 |
3.3.3 数据输入 | 第45页 |
3.4 模型识别与验证 | 第45-53页 |
3.4.1 识别 | 第45-49页 |
3.4.2 验证 | 第49-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肇州旱灌区地下水安全保障模式研究 | 第54-70页 |
4.1 地下水安全保障模式分析 | 第54-58页 |
4.1.1 可持续利用与应急保障模式区别与联系 | 第54-55页 |
4.1.2 组成要素 | 第55-57页 |
4.1.3 关键内容和原则 | 第57-58页 |
4.2 不同开采方案下地下水安全保障模式的触发 | 第58-62页 |
4.2.1 触发条件分析 | 第58页 |
4.2.2 不同方案拟定 | 第58-61页 |
4.2.3 不同方案运行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4.3 基于数值模拟的安全保障模式确定与分析 | 第62-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0-72页 |
5.1 结论 | 第70-71页 |
5.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活动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