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2-17页 |
1.2.1 复杂工业环境中圆柱体直径检测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复杂工业环境中温度检测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复杂工业环境中液位检测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数字图像处理和自适应滤波在复杂工业的关键参量检测中的应用 | 第17-21页 |
1.3.1 数字图像处理在复杂工业的关键参量检测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1.3.2 自适应滤波在复杂工业的关键参量检测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1-26页 |
1.4.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3-24页 |
1.4.3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24-26页 |
2 高温、密闭环境中圆柱体直径检测 | 第26-55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多目标人工鱼群算法 | 第27-33页 |
2.2.1 基本人工鱼群算法 | 第27-28页 |
2.2.2 多目标人工鱼群算法 | 第28-31页 |
2.2.3 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2.3 直径检测图像分割方法 | 第33-45页 |
2.3.1 问题描述 | 第34-39页 |
2.3.2 基于多目标人工鱼群算法的二维直方图图像分割方法 | 第39-40页 |
2.3.3 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40-45页 |
2.4 椭圆拟合方法 | 第45-53页 |
2.4.1 问题描述 | 第45-46页 |
2.4.2 基于人工鱼群算法-霍夫变换的椭圆拟合方法 | 第46-49页 |
2.4.3 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3 多个低频窄带干扰共存下的温度估计 | 第55-81页 |
3.1 引言 | 第55-56页 |
3.2 问题描述 | 第56-57页 |
3.3 无需参考信号的温度干扰抑制方法 | 第57-65页 |
3.3.1 基于无需参考信号的自适应对消法的温度模型 | 第57-58页 |
3.3.2 无需参考信号的自适应对消法原理 | 第58-61页 |
3.3.3 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61-65页 |
3.4 基于跨维模拟退火的温度估计方法 | 第65-80页 |
3.4.1 跨维模拟退火算法 | 第66-68页 |
3.4.2 基于跨维模拟退火的温度模型 | 第68-69页 |
3.4.3 抽样算法设计 | 第69-73页 |
3.4.4 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73-8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4 基于集员估计-粒子滤波的液位检测 | 第81-106页 |
4.1 引言 | 第81-82页 |
4.2 问题描述 | 第82-83页 |
4.3 激光光斑坐标计算方法 | 第83-88页 |
4.3.1 视频图像帧间差分割 | 第83-86页 |
4.3.2 图像连通域分析 | 第86-87页 |
4.3.3 激光光斑坐标计算 | 第87-88页 |
4.4 液位测量数据滤波方法 | 第88-104页 |
4.4.1 液位模型 | 第89-90页 |
4.4.2 基于集员估计-粒子滤波的液位测量数据滤波方法 | 第90-99页 |
4.4.3 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99-10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5 直拉硅单晶生长过程中关键参量检测工程实验验证 | 第106-123页 |
5.1 引言 | 第106页 |
5.2 直拉硅单晶生长原理与实验系统描述 | 第106-108页 |
5.3 直拉硅单晶生长过程中硅单晶直径检测 | 第108-112页 |
5.3.1 直拉硅单晶直径检测原理 | 第108-110页 |
5.3.2 基于人工鱼群算法-霍夫变换的硅单晶直径检测 | 第110-112页 |
5.4 直拉硅单晶生长过程中热场温度检测 | 第112-118页 |
5.4.1 直拉硅单晶生长过程中热场温度检测原理 | 第112-114页 |
5.4.2 基于无需参考信号自适应对消法的热场温度检测 | 第114-115页 |
5.4.3 基于跨维模拟退火算法的热场温度检测 | 第115-118页 |
5.5 直拉硅单晶生长过程中硅熔液液位的检测 | 第118-121页 |
5.5.1 直拉硅单晶生长过程中硅熔液液位检测原理 | 第118-119页 |
5.5.2 基于集员估计-粒子滤波的硅熔液液位检测 | 第119-12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23-125页 |
6.1 总结 | 第123-124页 |
6.2 展望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4页 |
在校学习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