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行车组织论文

珠三角城际铁路网列车交路方案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8页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第18-20页
        1.4.1 研究目标第18页
        1.4.2 研究内容第18页
        1.4.3 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2章 珠三角城际铁路网结构及客流分析第20-44页
    2.1 珠三角地区经济环境分析第20-23页
    2.2 珠三角城际铁路网层次特征分析第23-27页
        2.2.1 城际铁路特征分析第23-25页
        2.2.2 城际铁路网与国家铁路网的衔接第25-26页
        2.2.3 城际铁路网与城市轨道交通网的衔接第26-27页
    2.3 城际铁路网客流特性分析第27-30页
        2.3.1 客流特征分析第27-28页
        2.3.2 客流影响因素分析第28-30页
    2.4 城际铁路网客流数据分析第30-39页
        2.4.1 珠三角城际铁路网全网客流预测第30-33页
        2.4.2 近期2020年城际铁路客流分析第33-36页
        2.4.3 远期2030年城际铁路客流分析第36-39页
    2.5 城际铁路网客流组织模式研究第39-43页
        2.5.1 客流的组织原则第39-40页
        2.5.2 客流的发送模式第40-42页
        2.5.3 客流的输送模式第42-43页
    2.6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3章 珠三角城际铁路网络结构和候选交路分析第44-67页
    3.1 网络结构研究第44-47页
        3.1.1 网络的概念及作用第44页
        3.1.2 珠三角城际铁路网络结构第44-47页
    3.2 列车候选交路研究第47-57页
        3.2.1 列车候选交路描述第47-49页
        3.2.2 多分支线路列车交路研究第49-51页
        3.2.3 嵌套交路个数研究第51-54页
        3.2.4 珠三角城际铁路候选交路第54-57页
    3.3 大站快车开行研究第57-65页
        3.3.1 大站快车方案概述第57-58页
        3.3.2 影响大站快车开行的因素分析第58-61页
        3.3.3 开行大站快车对区间通过能力的影响第61-65页
    3.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4章 基于列车候选集的城际列车交路方案优化模型第67-75页
    4.1 城际列车交路方案概述第67-68页
    4.2 城际列车交路方案的优化模型第68-73页
        4.2.1 边界假定第68-69页
        4.2.2 线网描述第69页
        4.2.3 参数设置第69-71页
        4.2.4 模型建立第71-73页
    4.3 模型求解方法研究第73-74页
    4.4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5章 珠三角城际铁路网列车交路方案研究第75-98页
    5.1 列车交路方案的制定原则及步骤第75-76页
        5.1.1 列车交路方案的制定原则第75-76页
        5.1.2 列车交路方案的制定步骤第76页
    5.2 近期(2020年)城际铁路网列车交路方案研究第76-88页
        5.2.1 网络结构第76-77页
        5.2.2 站间OD客流量第77页
        5.2.3 列车候选交路集第77-78页
        5.2.4 列车初始交路方案第78-79页
        5.2.5 列车交路方案分析及优化调整第79-86页
        5.2.6 动车组运用检修布局方案第86-88页
    5.3 远期(2030年)城际铁路网列车交路方案研究第88-97页
        5.3.1 网络结构第88-89页
        5.3.2 站间OD客流量第89页
        5.3.3 列车候选交路集第89-91页
        5.3.4 初始列车交路方案第91页
        5.3.5 列车交路方案分析及优化调整第91-95页
        5.3.6 动车组运用检修布局方案第95-97页
    5.4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结论第98-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5页
附录第105-11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雾喷淋与湿式电晕氧化组合工艺处理定型机废气
下一篇:社会比较的神经机制及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