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语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3-17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3-16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6-17页 |
对象和方法 | 第17-25页 |
1 对象 | 第17-20页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第17-18页 |
1.2 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第18-19页 |
1.3 眼科检查及器械 | 第19-20页 |
2 方法 | 第20-25页 |
2.1 仪器和检测方法 | 第20-22页 |
2.1.1 实验设备 | 第20页 |
2.1.2 眼动仪系统的构成及基本原理 | 第20页 |
2.1.3 操作步骤 | 第20页 |
2.1.4 校准与验证 | 第20-21页 |
2.1.5 视觉任务 | 第21页 |
2.1.6 数据采集 | 第21-22页 |
2.1.7 微扫视甄别与分析 | 第22页 |
2.2 统计学方法 | 第22-25页 |
结果 | 第25-31页 |
1 干性AMD组 | 第25-28页 |
1.1 微扫视幅度与峰值速度分析 | 第25页 |
1.2 微扫视幅度与速度及LogMAR BCVA相关性 | 第25-28页 |
2 湿性AMD组 | 第28-31页 |
2.1 微扫视幅度与峰值速度分析 | 第28页 |
2.2 微扫视幅度与速度及LogMAR BCVA相关性 | 第28-31页 |
讨论 | 第31-40页 |
1 AMD视功能可塑性分析 | 第31-33页 |
2 Eyelink在AMD视功能评估中的运用 | 第33-35页 |
3 AMD微扫视幅度与速度分析 | 第35-39页 |
4 小结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9-50页 |
综述 注视稳定性评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功能价值的研究进展 | 第50-64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