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电设备、电信设备论文--馈线设备(传输线和波导)论文--波导、波导管、波导传输线论文

新型混合介质加载长程表面等离子激元波异传输特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引言第8-15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表面等离子激元技术发展史第9-10页
    1.3 表面等离子激元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第10-13页
        1.3.1 表面等离子激元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2 表面等离子激元技术的应用第11-13页
    1.4 表面等离子激元技术的发展方向与挑战第13-14页
    1.5 论文总体结构及内容第14-15页
第二章 表面等离子激元的基本原理第15-22页
    2.1 金属的光学性质第15-16页
    2.2 金属与介质交界面上的电磁波第16-20页
        2.2.1 表面等离子极化波的性质第16-19页
        2.2.2 表面等离子极化波的色散曲线第19-20页
    2.3 表面等离子极化波的激发方式第20-21页
        2.3.1 棱镜结构第20-21页
        2.3.2 探针激发第21页
        2.3.3 衍射激发第21页
    2.4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三章 表面等离子激元波导的各项性能参数第22-26页
    3.1 传播常数及传播长度第22页
    3.2 模场限制第22-23页
    3.3 品质因数第23-24页
    3.4 耦合长度第24-25页
    3.5 计算方法第25页
    3.6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四章 新型混合介质加载长程表面等离子激元波导的提出及其传输特性研究第26-34页
    4.1 介质加载表面等离子激元波导的发展历史第26-27页
        4.1.1 早期的介质加载表面等离子激元波导第26页
        4.1.2 对称加载表面等离子激元波导第26-27页
    4.2 新型混合介质加载长程表面等离子激元波导的提出第27-28页
    4.3 新型混合介质加载长程表面等离子激元波导的传输特性研究第28-33页
        4.3.1 归一化传播常数第29-31页
        4.3.2 传播长度第31-32页
        4.3.3 归一化模式面积第32页
        4.3.4 品质因数第32-33页
    4.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五章 新型混合介质加载长程表面等离子激元波导的优化及其传输特性研究第34-45页
    5.1 新型混合介质加载长程表面等离子激元波导的优化第34-36页
    5.2 优化后新型混合介质加载长程表面等离子激元波导传输特性研究第36-44页
        5.2.1 归一化传播常数第36-37页
        5.2.2 传播长度第37-38页
        5.2.3 归一化模式面积第38-39页
        5.2.4 品质因数第39-40页
        5.2.5 耦合长度第40-44页
    5.3 误差分析第44页
    5.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45-47页
    6.1 主要结论第45页
    6.2 展望第45-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0-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枸杞多糖对COPD患者缺氧诱导因子1α抑制作用的研究
下一篇: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及维生素B12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