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8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 1.2.1 高墩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梁发展现状 | 第8-9页 |
| 1.2.2 变截面空心薄壁高墩液压爬模技术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2.3 高墩大跨度连续刚构线形控制关键技术 | 第10-11页 |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工程概况 | 第12-17页 |
| 2.1 工程简介 | 第12-14页 |
| 2.2 自然特征 | 第14-17页 |
| 2.2.1 地质特征 | 第14页 |
| 2.2.2 水文特征 | 第14-15页 |
| 2.2.3 桥位气象条件 | 第15页 |
| 2.2.4 不良地质作用 | 第15-17页 |
| 第三章 变截面空心薄壁高墩线形控制与液压爬模技术 | 第17-31页 |
| 3.1 变截面空心薄壁高墩线形控制技术 | 第17-22页 |
| 3.1.1 线形控制方案对比选择 | 第17-18页 |
| 3.1.2 线形控制方案 | 第18-22页 |
| 3.2 变截面空心薄壁高墩液压爬模技术 | 第22-30页 |
| 3.2.1 爬模技术主要特点 | 第22-23页 |
| 3.2.2 爬模系统的主要构成及性能参数 | 第23-24页 |
| 3.2.3 液压爬模施工要点 | 第24-30页 |
| 3.2.4 墩身变截面模板切割 | 第30页 |
| 3.3 总结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变截面空心薄壁高墩温度场分析及桥墩监测 | 第31-42页 |
| 4.1 工程概况及施工难题 | 第31页 |
| 4.2 温度有限元模拟 | 第31-36页 |
| 4.2.1 日照温度场 | 第31-32页 |
| 4.2.2 热传导原理 | 第32-33页 |
| 4.2.3 牛栏江高墩的建模 | 第33-34页 |
| 4.2.4 模型加载与结果 | 第34-35页 |
| 4.2.5 施工时间的选择 | 第35-36页 |
| 4.3 桥墩结构施工监测 | 第36-41页 |
| 4.3.1 墩顶变位及墩身垂直度测量 | 第37页 |
| 4.3.2 桥墩沉降测量 | 第37页 |
| 4.3.3 桥墩混凝土应力及温度监测 | 第37-39页 |
| 4.3.4 主墩控制精度 | 第39页 |
| 4.3.5 应力监测数据 | 第39-40页 |
| 4.3.6 位移监测数据 | 第40-41页 |
| 4.4 总结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高墩大跨度连续刚构施工监控 | 第42-62页 |
| 5.1 高墩大跨度连续刚构施工监测关键技术 | 第42-43页 |
| 5.1.1 监控的目的原则和方法 | 第42-43页 |
| 5.1.2 控制方法 | 第43页 |
| 5.2 主梁结构应力监测 | 第43-52页 |
| 5.2.1 仪器选择与测点布置 | 第44-45页 |
| 5.2.2 中跨合龙段浇筑后及张拉后各控制截面测点应力及温度监测 | 第45-51页 |
| 5.2.3 应力监测分析 | 第51-52页 |
| 5.2.4 中跨合龙段顶推情况 | 第52页 |
| 5.3 结构线形及位移监测 | 第52-61页 |
| 5.3.1 轴线线形监测 | 第53-54页 |
| 5.3.2 挂篮立模、轴线定位 | 第54页 |
| 5.3.3 中跨合龙段张拉后桥面线形的监测成果及调平层标高调整 | 第54-60页 |
| 5.3.4 中跨合龙段浇筑前合龙精度观测 | 第60页 |
| 5.3.5 线形及位移监测分析 | 第60-61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