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3页 |
1.2.1 土壤墒情预报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2 机理性模型 | 第14-15页 |
1.2.3 概念性模型 | 第15-21页 |
1.2.4 随机模型 | 第21-22页 |
1.2.5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第22页 |
1.2.6 经验模型 | 第22-23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23-2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6-28页 |
2.1 试验区基本情况 | 第26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6页 |
2.3 观测指标与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2.4 试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基于温度资料估算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模型比较 | 第28-35页 |
3.1 ET_0估算模型 | 第28-30页 |
3.1.1 FAO56 Penman-Monteith(P-M)方法 | 第28页 |
3.1.2 温度法 | 第28-29页 |
3.1.3 辐射法 | 第29-30页 |
3.3 评价方法 | 第30-31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3.4.1 温度法公式比较 | 第31-32页 |
3.4.2 辐射法比较 | 第32-34页 |
3.4.3 ET_0估算方法的交叉比较 | 第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基于天气预报信息的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中短期预报模型研究 | 第35-57页 |
4.1 ET_0预报模型 | 第35-38页 |
4.1.1 确定性模型 | 第35-38页 |
4.2 黑箱预测模型 | 第38-40页 |
4.2.1 基于天气预报信息主成分分析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第38-4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0-55页 |
4.3.1 天气预报精度评价 | 第40-44页 |
4.3.2 解析天气预报信息评价 | 第44-49页 |
4.3.3 ET_0的预报结果分析 | 第49-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冬小麦作物系数的预报和模拟 | 第57-71页 |
5.1 株高和叶面积指数(LAI)的变化规律及模拟模型 | 第57-59页 |
5.1.1 株高及叶面积指数的变化规律 | 第57-58页 |
5.1.2 基于播后天数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的模拟模型 | 第58-59页 |
5.2 冬小麦有效积温的计算 | 第59-61页 |
5.2.1 积温的分类及计算原则 | 第60页 |
5.2.2 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的有效积温 | 第60-61页 |
5.3 基于有效积温的冬小麦LAI的模拟模型 | 第61-65页 |
5.3.1 基于多项式的模拟模型 | 第61-63页 |
5.3.2 基于修正的Logistic模型的LAI模拟模型 | 第63-65页 |
5.4 作物系数模拟模型 | 第65-67页 |
5.4.1 实测作物系数的计算 | 第65-66页 |
5.4.2 LAI与作物系数的模拟 | 第66-67页 |
5.5 作物系数模型的验证 | 第67-69页 |
5.5.1 冬小麦叶面积指数模型的验证 | 第67-6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土壤墒情实时预报模拟模型 | 第71-91页 |
6.1 水量平衡模型 | 第71-75页 |
6.1.1 水量平衡方程中参数的确定 | 第71-74页 |
6.1.2 作物需水量预报 | 第74-75页 |
6.1.3 灌溉日期和灌溉水量的预报 | 第75页 |
6.1.4 土壤含水率的实时预报修正 | 第75页 |
6.2 土壤含水率的实时预报结果分析 | 第75-79页 |
6.2.1 冬小麦生育期内的降雨变化分析 | 第75-77页 |
6.2.2 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含水率逐日预报结果分析 | 第77-79页 |
6.3 SIMDual_Kc双作物系数模型模拟土壤含水率 | 第79-89页 |
6.3.1 SIMDual_Kc模型原理 | 第79-80页 |
6.3.2 SIMDual_Kc模型计算过程 | 第80-82页 |
6.3.3 SIMDual_Kc模型主界面 | 第82-86页 |
6.3.4 SIMDual_Kc 模型应用 | 第86-8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七章 基于天气预报信息的冬小麦实时灌溉预报系统开发 | 第91-104页 |
7.1 预报系统介绍 | 第91-92页 |
7.2 预报系统使用说明 | 第92-102页 |
7.2.1 预报界面 | 第92-99页 |
7.2.2 设置参数界面 | 第99-102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7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04-105页 |
8.2 创新点 | 第105-106页 |
8.3 问题与展望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作者简介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