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形态与形态小波降噪技术及其在位移测量中的应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注释表第15-16页
缩略词第16-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7-18页
    1.2 研究现状第18-22页
        1.2.1 形态分析第18-19页
        1.2.2 形态小波分析第19-20页
        1.2.3 脉冲噪声图像降噪第20-21页
        1.2.4 散斑干涉位移测量中条纹图像降噪第21-22页
    1.3 研究意义第22-23页
    1.4 研究内容第23-24页
第二章 形态分析第24-44页
    2.1 数学形态学第24-36页
        2.1.1 基本算子第24-27页
        2.1.2 周期线结构元素第27-28页
        2.1.3 基于周期线的结构元素分解定理第28-36页
    2.2 改进型数学形态学第36-43页
        2.2.1 变异形态学第36-37页
        2.2.2 模糊形态学第37页
        2.2.3 量子衍生形态学第37-40页
        2.2.4 图形形态学第40-43页
    2.3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形态分析用于脉冲噪声图像降噪第44-79页
    3.1 图像降噪质量评价第44-47页
        3.1.1 客观评价方法第44-46页
        3.1.2 主观评价方法第46-47页
    3.2 脉冲噪声图像降噪第47-77页
        3.2.1 自适应形态滤波第47-48页
        3.2.2 改进量子衍生形态滤波第48-51页
        3.2.3 开关形态-均值滤波第51-60页
        3.2.4 开关中-均值滤波第60-63页
        3.2.5 逐步开关自适应滤波模型第63-72页
        3.2.6 双层开关自适应滤波模型第72-77页
    3.3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四章 形态降噪技术用于散斑干涉位移测量第79-136页
    4.1 数字散斑干涉位移测量基本原理第79-90页
        4.1.1 位移与相位之间关系第80-81页
        4.1.2 面内位移测量第81-85页
        4.1.3 离面位移测量第85-87页
        4.1.4 离面位移导数测量第87-90页
    4.2 常用散斑干涉条纹图像滤波方法第90-95页
        4.2.1 巴特沃思低通滤波第90-91页
        4.2.2 窗口Fourier变换滤波第91页
        4.2.3 四阶偏微分方程滤波第91-93页
        4.2.4 总变分模型滤波第93页
        4.2.5 旋滤波第93-94页
        4.2.6 正余弦相位图滤波第94-95页
    4.3 高斯噪声干涉条纹图像二值导向降噪模型第95-101页
    4.4 散斑干涉条纹图像导向形态降噪第101-115页
    4.5 位移测量的误差分析第115-135页
        4.5.1 面内位移测量第115-119页
        4.5.2 离面位移测量第119-132页
        4.5.3 离面位移导数测量第132-135页
    4.6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第五章 形态小波分析及其在位移测量中的应用第136-167页
    5.1 小波分析第136-143页
        5.1.1 连续小波变换第136-139页
        5.1.2 离散小波变换第139-142页
        5.1.3 提升小波变换第142-143页
    5.2 形态小波分析第143-149页
        5.2.1 金字塔变换第143-145页
        5.2.2 形态小波变换第145-149页
    5.3 变异形态小波分析第149-153页
        5.3.1 最小提升变异形态小波变换第150-151页
        5.3.2 最大提升变异形态小波变换第151-153页
    5.4 形态小波分析用于脉冲噪声图像降噪第153-156页
    5.5 形态小波降噪技术用于散斑干涉位移测量第156-162页
    5.6 位移测量误差分析第162-166页
    5.7 本章小结第166-16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67-170页
    6.1 全文工作总结第167-169页
    6.2 今后工作展望第169-170页
参考文献第170-178页
致谢第178-179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79-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秦皇岛海域陆源污染调查及其控制对策研究
下一篇:不同LED光质和营养液对芹菜生长、产量、品质及光合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