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煤泥水处理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煤泥水处理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煤泥水处理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絮团结构在煤泥水混凝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 第15-19页 |
1.3.1 絮团粒径研究在煤泥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2 絮团密度在煤泥水混凝处理中应用 | 第16页 |
1.3.3 絮团强度在煤泥水混凝处理中应用 | 第16-17页 |
1.3.4 絮团分形维数在煤泥水混凝处理中应用 | 第17-19页 |
1.3.5 絮团取样技术 | 第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2.1 试验材料与性质 | 第21-23页 |
2.2 试验药剂与仪器 | 第23-24页 |
2.2.1 试验药剂 | 第23页 |
2.2.2 试验仪器 | 第23-24页 |
2.3 试验步骤与评定指标 | 第24-29页 |
2.3.1 试验步骤 | 第24-25页 |
2.3.2 试验评定指标 | 第25-29页 |
第三章 水质特性对煤泥水沉降性能及絮团特性的影响 | 第29-51页 |
3.1 温度对煤泥水沉降性能及絮团特性的影响 | 第29-36页 |
3.2 酸碱性对煤泥水沉降性能及絮团特性的影响 | 第36-40页 |
3.2.1 酸碱性对阴离子型絮凝剂絮凝效果及絮团特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2 酸碱性对非离子与阳离子型絮凝剂絮凝效果及絮团特性的影响 | 第37-40页 |
3.3 离子成分对煤泥水沉降性能及絮团特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 残留药剂对煤泥水沉降性能及絮团特性的影响 | 第41-48页 |
3.4.1 残留凝聚剂对煤泥水沉降性能及絮团特性的影响 | 第41-44页 |
3.4.2 残留絮凝剂对煤泥水沉降性能及絮团特性的影响 | 第44-46页 |
3.4.3 残留煤油对煤泥水沉降性能及絮团特性的影响 | 第46-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第四章 煤泥特性组分沉降性能及絮团特性的研究 | 第51-67页 |
4.1 精煤沉降性能及絮团特性的研究 | 第52-54页 |
4.2 高岭石絮凝沉降性能及絮团特性的研究 | 第54-59页 |
4.2.1 高岭石絮凝沉降试验 | 第54-57页 |
4.2.2 高岭石配比对煤泥水沉降及絮团特性的影响 | 第57-59页 |
4.3 蒙脱石絮凝沉降性能及絮团特性的研究 | 第59-62页 |
4.3.1 蒙脱石絮凝沉降试验 | 第59-60页 |
4.3.2 蒙脱石配比对煤泥水沉降及絮团特性的影响 | 第60-62页 |
4.4 腐植酸絮凝沉降性能及絮团特性的研究 | 第62-65页 |
4.4.1 腐植酸絮凝沉降试验 | 第62-63页 |
4.4.2 腐植酸配比对煤泥水沉降及絮团特性的影响 | 第63-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药剂特性对煤泥水沉降性能及絮团特性的影响 | 第67-89页 |
5.1 药剂特性对不同变质程煤泥水沉降性能及絮团特性的影响 | 第67-72页 |
5.1.1 不同变质程煤泥水沉降性能及絮团特性的研究 | 第67-69页 |
5.1.2 不同变质程度煤样颗粒之间相互作用能计算 | 第69-72页 |
5.2 凝聚剂对煤泥水沉降性能及絮团特性的影响 | 第72-74页 |
5.3 絮凝剂对煤泥水絮凝沉降及絮团特性的影响 | 第74-83页 |
5.3.1 絮凝剂类型对煤泥沉降性能及絮团性质的影响 | 第74-76页 |
5.3.2 絮凝剂分子量对煤泥沉降性能及絮团性质的影响 | 第76-78页 |
5.3.3 絮凝剂用量对煤泥水絮凝沉降及絮团特性的影响 | 第78-79页 |
5.3.4 试验比较分析 | 第79-83页 |
5.4 药剂复配对煤泥沉降性能及絮团特性的影响 | 第83-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9页 |
第六章 絮团沉降方程的推导及微观结构对沉降性能的影响 | 第89-97页 |
6.1 基于分形理论下絮体沉降方程的推导 | 第89-91页 |
6.2 SPSS线性回归分析絮团微观结构对煤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 第91-9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7.1 结论 | 第97-98页 |
7.2 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5页 |
致谢 | 第105-10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