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页 |
1.4 研究的框架 | 第10-12页 |
第2章 行贿犯罪概述 | 第12-20页 |
2.1 行贿犯罪的概念 | 第12-13页 |
2.1.1 行贿犯罪涉及的罪名 | 第12页 |
2.1.2 行贿犯罪的构成要件要素 | 第12-13页 |
2.1.3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行贿犯罪的分析 | 第13页 |
2.2 行贿犯罪保护的法益 | 第13-15页 |
2.2.1《刑法》第八章中行贿犯罪的法益分析 | 第13-15页 |
2.2.2《刑法》第三章中行贿犯罪的法益分析 | 第15页 |
2.3 《刑法修正案(九)》中的行贿犯罪分析 | 第15-18页 |
2.3.1 增加了打击行贿犯罪的力度 | 第15-16页 |
2.3.2 增加了财产刑的适用 | 第16-17页 |
2.3.3 严格了行贿罪的从宽处罚条件 | 第17-18页 |
2.4 新时期行贿犯罪的特点 | 第18-20页 |
2.4.1 行贿犯罪的范围逐渐扩大,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 第18页 |
2.4.2 行贿犯罪程度加深 | 第18页 |
2.4.3 行贿方式的多样化 | 第18-19页 |
2.4.4 行贿手段隐蔽化 | 第19页 |
2.4.5 单位行贿犯罪比重加大 | 第19-20页 |
第3章 行贿犯罪的成因及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25页 |
3.1 行贿犯罪的成因分析 | 第20-22页 |
3.1.1 价值观的异化 | 第20页 |
3.1.2 行业潜规则的强化 | 第20-21页 |
3.1.3 既定规则存在漏洞,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21页 |
3.1.4 法治打击力度不足 | 第21-22页 |
3.2 行贿犯罪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5页 |
3.2.1 行贿犯罪的“出罪率”高 | 第22-23页 |
3.2.2 行贿犯罪数额认定难度大 | 第23页 |
3.2.3 证据形式单一 | 第23页 |
3.2.4 个人行贿与单位行贿区分标准不清 | 第23-25页 |
第4章 行贿犯罪的国际视域分析 | 第25-31页 |
4.1 域外行贿犯罪刑事立法研究 | 第25-28页 |
4.1.1 行贿罪法定刑规定 | 第25页 |
4.1.2 贿赂范围的相关规定 | 第25-27页 |
4.1.3 行贿方式的法律规定 | 第27-28页 |
4.1.4“反腐联系人”制度 | 第28页 |
4.2 域外行贿犯罪的立法的借鉴 | 第28-31页 |
4.2.1 扩大贿赂内容的范围 | 第28-29页 |
4.2.2 明确行贿行为方式 | 第29-30页 |
4.2.3 取消行贿犯罪主观目的构成要件 | 第30-31页 |
第5章 新时期行贿犯罪防范对策建议 | 第31-40页 |
5.1 调整刑事政策 | 第31-33页 |
5.1.1 明确“惩治行贿与惩治受贿并重”的刑事政策 | 第31页 |
5.1.2 实行“从严打击”的刑事政策 | 第31-32页 |
5.1.3 坚持“预防与惩治并重”的刑事理念 | 第32-33页 |
5.2 惩处行贿犯罪的立法完善 | 第33-37页 |
5.2.1 取消“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规定 | 第33-34页 |
5.2.2 加强预防腐败犯罪的专门立法 | 第34页 |
5.2.3 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的立法完善 | 第34-35页 |
5.2.4 取消行贿罪的特别自首条款 | 第35-36页 |
5.2.5 完善行贿犯罪非刑罚处罚措施 | 第36-37页 |
5.3 优化社会制度构建惩处行贿犯罪综合模式 | 第37-40页 |
5.3.1 构建综合型的监督模式 | 第37-38页 |
5.3.2 实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 第38页 |
5.3.3 大力开展廉政道德的宣传教育工作 | 第38-39页 |
5.3.4 以薪养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 第39页 |
5.3.5.施行公务人员财产公示制度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