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浙江省两个典型流域水体污染特征及污染源解析研究

致谢第7-9页
摘要第9-12页
Abstract第12-16页
缩略词第24-26页
第一章 绪论第26-44页
    1.1 流域水污染综述第26-31页
        1.1.1 流域水污染现状第26-27页
        1.1.2 水体氮素污染研究第27-28页
        1.1.3 水体氮素污染的来源第28-30页
        1.1.4 水体氮素污染的危害第30-31页
    1.2 水体污染源解析综述第31-35页
        1.2.1 源解析方法综述第31-32页
        1.2.2 几种源解析受体模型第32-35页
    1.3 氮氧稳定同位素在水体硝酸盐污染源解析中的应用第35-44页
        1.3.1 氮氧稳定同位素特性第35-36页
        1.3.2 水体硝酸盐来源的同位素值第36-37页
        1.3.3 硝酸盐氮氧稳定同位素的测定方法第37-39页
        1.3.4 氮氧稳定同位素在氮素污染源解析中的研究现状第39-40页
        1.3.5 氮氧稳定同位素在氮素污染源解析中的不足第40-41页
        1.3.6 硝酸盐污染源贡献率分摊的发展第41-44页
第二章 研究区的选择、研究内容和方法第44-54页
    2.1 研究区的选择第44-49页
        2.1.1 温瑞塘河流域第44-46页
        2.1.2 合溪水库流域第46-49页
    2.2 研究内容的确定第49-50页
        2.2.1 温瑞塘河流域和合溪水库流域的水质评价第49页
        2.2.2 温瑞塘河流域水质污染时空分布及源解析研究第49-50页
        2.2.3 合溪水库流域氮素污染时空分布及源解析研究第50页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50-51页
    2.4 主要研究方法第51-54页
        2.4.1 主成分分析(PCA)第51-52页
        2.4.2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第52-53页
        2.4.3 同位素源解析模型(SIAR)第53-54页
第三章 两个典型流域的水质评价第54-70页
    3.1 引言第54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4-59页
        3.2.1 水质评价标准第54-56页
        3.2.2 水质评价方法第56-59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59-67页
        3.3.1 温瑞塘河流域水质评价第59-64页
        3.3.2 合溪水库流域水质评价第64-67页
    3.4 讨论第67-68页
    3.5 结论第68-70页
第四章 温瑞塘河流域水体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第70-82页
    4.1 引言第70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70-71页
        4.2.1 研究区域与数据获取第70页
        4.2.2 数据分析第70-71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71-79页
        4.3.1 流域水质参数描述统计分析第71-73页
        4.3.2 流域水质参数空间分布特征第73-74页
        4.3.3 流域水质参数时间分布特征第74-79页
    4.4 讨论第79-81页
    4.5 结论第81-82页
第五章 温瑞塘河流域水体污染源解析研究第82-98页
    5.1 引言第82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82-83页
        5.2.1 研究区域与数据获取第82页
        5.2.2 数据分析第82-83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83-96页
        5.3.1 水质与气象数据相关分析第83-85页
        5.3.2 PCA结合APCS-MLR法用于污染源解析第85-91页
        5.3.3 PMF污染源解析研究第91-96页
    5.4 讨论第96-97页
    5.5 结论第97-98页
第六章 合溪水库流域氮素污染时空分布特征第98-109页
    6.1 引言第98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98页
        6.2.1 研究区域概况第98页
        6.2.2 数据分析第98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98-107页
        6.3.1 水文化学特征第98-100页
        6.3.2 流域氮素时间分布特征第100-104页
        6.3.3 流域氮素空间分布特征第104-107页
    6.4 讨论第107页
    6.5 结论第107-109页
第七章 合溪水库流域氮素污染源解析研究第109-122页
    7.1 引言第109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109-114页
        7.2.1 采样与保存第109-110页
        7.2.2 氮氧稳定同位素测定第110-114页
    7.3 结果与分析第114-120页
        7.3.1 水文化学特征分析第114-115页
        7.3.2 硝酸盐来源识别第115-117页
        7.3.3 硝酸盐来源贡献率计算第117-120页
    7.4 讨论第120-121页
    7.5 结论第121-122页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第122-126页
    8.1 结论第122-124页
    8.2 创新点第124-125页
        8.2.1 揭示了两流域污染现状、污染时空分布特点及污染来源第124页
        8.2.2 多种源解析方法和技术的综合运用第124-125页
    8.3 研究展望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6页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及所获奖励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细金属纳米晶,金属团簇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钛/锆催化的CO2参与的不饱和烃的还原羧化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