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1.1 水源涵养林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1.1 水源涵养林整体研究 | 第14页 |
1.1.2 水源涵养林群落稳定性研究 | 第14-17页 |
1.1.3 水源涵养林水文效应研究 | 第17-19页 |
1.2 水源涵养林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 第19-20页 |
1.3 水源涵养林结构调整技术研究 | 第20-21页 |
1.4 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展望 | 第21-22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2-26页 |
2.1 重庆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 第22-24页 |
2.2 缙云山地理环境 | 第24-26页 |
2.2.1 地理位置 | 第24-25页 |
2.2.2 地质地貌 | 第25页 |
2.2.3 气候特征 | 第25页 |
2.2.4 土壤类型 | 第25页 |
2.2.5 森林植被 | 第25-26页 |
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6-46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6-45页 |
3.2.1 样地设置 | 第26-27页 |
3.2.2 野外数据获取 | 第27-31页 |
3.2.3 盆栽树种的光合作用测定 | 第31-38页 |
3.2.4 林分数据处理 | 第38-42页 |
3.2.5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方法 | 第42-44页 |
3.2.6 灰度关联分析 | 第44-45页 |
3.2.7 数据分析 | 第45页 |
3.3 技术路线 | 第45-46页 |
4 水源涵养林林分结构配置研究 | 第46-64页 |
4.1 林分主要树种组成 | 第46-50页 |
4.1.1 树种区系分布 | 第46-47页 |
4.1.2 林分密度及树种组成 | 第47-50页 |
4.2 林分空间结构配置 | 第50-56页 |
4.2.1 林分树种混交度 | 第50-52页 |
4.2.2 林分树种大小比数 | 第52-54页 |
4.2.3 林分树种角尺度 | 第54-56页 |
4.3 林分非空间结构配置 | 第56-62页 |
4.3.1 林分树种林龄结构 | 第56-58页 |
4.3.2 林分树种胸径结构 | 第58-59页 |
4.3.3 林分生物量特征 | 第59-62页 |
4.4 小结 | 第62-64页 |
5 水源涵养林群落基本特征研究 | 第64-100页 |
5.1 林地土壤特征 | 第64-73页 |
5.1.1 土壤物理性质 | 第64-68页 |
5.1.2 土壤化学性质 | 第68-73页 |
5.2 林分优势树种光合特征 | 第73-89页 |
5.2.1 自然条件下优势树种光合特征 | 第73-79页 |
5.2.2 优势树种光合作用对不同条件降水的响应 | 第79-82页 |
5.2.3 细颗粒物(PM_(2.5))对各优势树种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82-88页 |
5.2.4 林分最大净光合速率 | 第88-89页 |
5.3 林分物种多样性特征 | 第89-92页 |
5.3.1 乔木层物种多样性 | 第89-90页 |
5.3.2 灌木层物种多样性 | 第90页 |
5.3.3 草本层物种多样性 | 第90-91页 |
5.3.4 物种多样性指标间的关联 | 第91-92页 |
5.4 林分结构生理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 第92-96页 |
5.4.1 评价初选指标体系 | 第92页 |
5.4.2 评价指标体系降维 | 第92-95页 |
5.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合成权重 | 第95页 |
5.4.4 林分结构生理功能评价结果 | 第95-96页 |
5.5 小结 | 第96-100页 |
6 水源涵养林水文功能研究 | 第100-122页 |
6.1 林冠层水文特性与水源涵养功能 | 第100-103页 |
6.1.1 林冠层截留能力 | 第100-102页 |
6.1.2 林冠层持水与蒸散特征 | 第102-103页 |
6.2 灌草层水文特性与水源涵养功能 | 第103-104页 |
6.3 枯落物层水文特性与水源涵养功能 | 第104-106页 |
6.3.1 枯落物层持水能力 | 第104-105页 |
6.3.2 枯落物层蒸散特征 | 第105-106页 |
6.4 土壤层水文特性与水源涵养功能 | 第106-112页 |
6.4.1 土壤水文动态特征 | 第107-108页 |
6.4.2 土壤蓄水特征 | 第108-110页 |
6.4.3 土壤水分入渗特征 | 第110-112页 |
6.5 强降水条件下林地坡面产流特征 | 第112-115页 |
6.5.1 林地产流深对强降水的响应 | 第112-114页 |
6.5.2 林地产流时间对强降水的响应 | 第114页 |
6.5.3 林地产流峰值对强降水的响应 | 第114-115页 |
6.6 林分水文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 第115-118页 |
6.6.1 评价初选指标体系 | 第115页 |
6.6.2 评价指标体系降维 | 第115-116页 |
6.6.3 评价指标体系的合成权重 | 第116-117页 |
6.6.4 林分水文功能评价结果 | 第117-118页 |
6.7 小结 | 第118-122页 |
7 水源涵养林群落生态水文功能与林分结构影响因子耦合关系分析 | 第122-132页 |
7.1 水源涵养林生态水文功能关键影响因子分析 | 第122-127页 |
7.1.1 水源涵养林生态水文功能与单个关键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123页 |
7.1.2 水源涵养林生态水文功能各关键影响因子灰度关联分析 | 第123-127页 |
7.2 水源涵养林生态水文功能关键影响因子影响机制分析 | 第127-128页 |
7.3 水源涵养林生态水文功能与林分结构影响因子耦合关系分析模型 | 第128-130页 |
7.4 重庆缙云山地区水源涵养林理想化结构 | 第130页 |
7.5 小结 | 第130-132页 |
8 结论与讨论 | 第132-136页 |
8.1 结论 | 第132-135页 |
8.1.1 水源涵养林典型林分结构配置 | 第132页 |
8.1.2 水源涵养林群落基本特征 | 第132-133页 |
8.1.3 水源涵养林水文功能 | 第133-134页 |
8.1.4 水源涵养林典型林分群落生态水文功能综合评价 | 第134页 |
8.1.5 水源涵养林林分结构与生态水文功能耦合模型 | 第134-135页 |
8.2 讨论 | 第135-136页 |
8.2.1 创新点 | 第135页 |
8.2.2 展望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50页 |
个人简介 | 第150-151页 |
导师简介 | 第151-152页 |
成果目录清单 | 第152-153页 |
致谢 | 第153-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