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齿面结构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环面蜗杆副研究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本章总结 | 第15-16页 |
2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的啮合原理 | 第16-28页 |
2.1 第一次包络 | 第16-21页 |
2.1.1 标架选择 | 第16-18页 |
2.1.2 坐标变换 | 第18-19页 |
2.1.3 啮合方程 | 第19-20页 |
2.1.4 工具蜗杆齿面方程 | 第20-21页 |
2.2 第二次包络 | 第21-27页 |
2.2.1 标架选择 | 第21-23页 |
2.2.2 坐标变换 | 第23-24页 |
2.2.3 啮合方程 | 第24-25页 |
2.2.4 蜗轮齿面方程 | 第25-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接触线的可视化分析 | 第28-38页 |
3.1 接触线的形成过程 | 第28-34页 |
3.1.1Ⅰ型、Ⅱ型接触线的形成过程 | 第29-31页 |
3.1.2Ⅲ型接触线的形成过程 | 第31-34页 |
3.2 二界函数与蜕变点 | 第34-37页 |
3.2.1 二界函数求解 | 第34-35页 |
3.2.2 二界函数与接触线 | 第35页 |
3.2.3 蜕变点和接触线 | 第35-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接触线与修形参数 | 第38-50页 |
4.1 接触线的判断依据 | 第38-39页 |
4.2 二次项系数小于零时接触线 | 第39-44页 |
4.2.1 一元二次方程的极值Y_j =0 | 第39-41页 |
4.2.2 一元二次方程的极值 Y_j 〉0 | 第41-44页 |
4.3 修形参数的分析 | 第44-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5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蜗轮的齿面结构 | 第50-70页 |
5.1 蜗轮齿面结构分析的原理 | 第50-54页 |
5.1.1 二次包络过程中的一界曲线 | 第50-52页 |
5.1.2 曲率干涉的分析依据 | 第52-53页 |
5.1.3 蜗轮的齿面构成 | 第53-54页 |
5.2 三种接触线的齿面结构 | 第54-68页 |
5.2.1 Ⅰ型接触线的蜗轮齿面结构 | 第54-56页 |
5.2.2 Ⅰ型接触线的蜗轮齿面构成 | 第56-59页 |
5.2.3 Ⅱ型接触线的蜗轮齿面结构 | 第59-61页 |
5.2.4 Ⅱ型接触线的蜗轮齿面构成 | 第61-63页 |
5.2.5 Ⅲ型接触线的蜗轮齿面结构 | 第63-65页 |
5.2.6 Ⅲ型接触线的蜗轮齿面构成 | 第65-68页 |
5.3 本章总结 | 第68-70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本文研究内容的总结 | 第70页 |
6.2 进一步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 第76-78页 |
作者简历 | 第78-8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