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1.1 亚麻栽培类型、产品特点及应用 | 第12-14页 |
1.1.1 亚麻栽培类型 | 第12-13页 |
1.1.2 亚麻加工品的特点及应用 | 第13-14页 |
1.2 亚麻常规技术育种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1 引种 | 第14页 |
1.2.2 系统选种 | 第14页 |
1.2.3 杂交育种 | 第14-15页 |
1.3 亚麻生物技术育种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3.1 诱变育种 | 第15-17页 |
1.3.2 转基因育种 | 第17-19页 |
1.3.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19-21页 |
1.4 核苷二磷酸激酶 2(NDPK2)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5 亚麻育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1.5.1 亚麻种子繁育体系不健全 | 第23页 |
1.5.2 引种目的性不强,优质良种匮乏 | 第23页 |
1.5.3 品种繁育技术落后 | 第23-24页 |
1.5.4 育种周期较长 | 第24页 |
1.6 研究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亚麻无菌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 | 第26-5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6-32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2.1.2 种子消毒方法 | 第26-27页 |
2.1.3 双亚7号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7-29页 |
2.1.4 晋亚7号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9-31页 |
2.1.5 培养条件 | 第31-3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2-51页 |
2.2.1 不同的消毒方式对亚麻种子消毒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2.2.2 双亚7号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3-42页 |
2.2.3 晋亚7号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42-51页 |
2.3 讨论 | 第51-55页 |
2.3.1 关于亚麻种子消毒方法的探讨 | 第51-52页 |
2.3.2 关于亚麻再生体系建立所需培养基、激素种类和浓度的探讨 | 第52-53页 |
2.3.3 关于试验设计的探讨 | 第53-54页 |
2.3.4 关于外植体基因型对再生体系的影响的探讨 | 第54-55页 |
第三章 亚麻转AtNDPK2基因及转基因愈伤组织耐胁迫的分析 | 第55-7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6-62页 |
3.1.1 试验植物材料及转化所需载体 | 第56-57页 |
3.1.2 主要抗生素溶液的配制及培养基 | 第57-58页 |
3.1.3 农杆菌菌种的活化和保存及侵染菌悬浮液的制备 | 第58页 |
3.1.4 头孢霉素Cef抑菌浓度的确定 | 第58页 |
3.1.5 头孢霉素对下胚轴分化增殖的影响 | 第58页 |
3.1.6 选择培养基中抗生素的种类和筛选浓度的确定 | 第58页 |
3.1.7 最佳预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58-59页 |
3.1.8 农杆菌侵染方式对转化的影响 | 第59页 |
3.1.9 最佳共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59页 |
3.1.10 AS对农杆菌转化的影响 | 第59页 |
3.1.11 农杆菌介导AtNDPK2基因的转化及植株再生 | 第59-60页 |
3.1.12 再生亚麻植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60-61页 |
3.1.13 愈伤组织对干旱和盐碱的忍耐性分析 | 第61-6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62-71页 |
3.2.1 头孢霉素Cef抑菌浓度的确定 | 第62页 |
3.2.2 头孢霉素对下胚轴分化增殖的影响 | 第62-63页 |
3.2.3 选择培养基中抗生素的种类和筛选浓度的确定 | 第63-64页 |
3.2.4 不同预培养时间对亚麻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64页 |
3.2.5 农杆菌侵染方式对转化的影响 | 第64-65页 |
3.2.6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65页 |
3.2.7 AS对农杆菌转化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3.2.8 农杆菌介导AtNDPK2基因的转化及植株再生 | 第66-67页 |
3.2.9 亚麻抗性植株的PCR检测 | 第67-68页 |
3.2.10 愈伤组织对干旱和盐碱的忍耐性分析 | 第68-71页 |
3.3 讨论 | 第71-75页 |
3.3.1 抗生素对亚麻转化的影响 | 第71-72页 |
3.3.2 预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72页 |
3.3.3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72-73页 |
3.3.4 促转化物质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73页 |
3.3.5 转AtNDPK2基因愈伤组织对干旱和盐碱的忍耐性分析 | 第73-75页 |
第四章 利用染色体加倍技术诱导亚麻多倍体 | 第75-9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8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75页 |
4.1.2 亚麻种子消毒方法 | 第75页 |
4.1.3 四倍体诱导方法 | 第75-77页 |
4.1.4 四倍体的鉴定 | 第77页 |
4.1.5 四倍体植株的快速繁殖 | 第77-78页 |
4.1.6 四倍体植株生根 | 第78页 |
4.1.7 统计分析 | 第7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8-90页 |
4.2.1 不同方法诱导四倍体的效果研究 | 第78-88页 |
4.2.2 四倍体的鉴定 | 第88页 |
4.2.3 四倍体植株的快速繁殖 | 第88-89页 |
4.2.4 四倍体植株生根情况 | 第89-90页 |
4.3 讨论 | 第90-93页 |
4.3.1 多倍体的诱导方法的探讨 | 第90页 |
4.3.2 多倍体鉴定方法的探讨 | 第90-91页 |
4.3.3 化学诱变剂种类、使用浓度和时间的探讨 | 第91-93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93-97页 |
5.1 主要结果 | 第93-95页 |
5.1.1 建立双亚7号和晋亚7号亚麻离体再生体系 | 第93-94页 |
5.1.2 亚麻转AtNDPK2基因及转基因愈伤组织耐胁迫的分析 | 第94-95页 |
5.1.3 利用染色体加倍技术诱导亚麻多倍体 | 第95页 |
5.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95页 |
5.3 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附录 | 第110-112页 |
作者简历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