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前言 | 第11页 |
1.2 印染行业废水处理方法 | 第11-16页 |
1.2.1 物理法 | 第12-14页 |
1.2.2 生物法 | 第14页 |
1.2.3 化学法 | 第14-16页 |
1.3 常用仿酶催化剂介绍 | 第16-20页 |
1.3.1 金属卟啉类 | 第16-17页 |
1.3.2 金属酞菁类 | 第17-18页 |
1.3.3 金属希夫碱(Schiff碱)类 | 第18-19页 |
1.3.4 金属环多胺类 | 第19页 |
1.3.5 金属吡啶类 | 第19-20页 |
1.3.6 氮氧化物类配合物 | 第20页 |
1.4 催化剂负载研究 | 第20-24页 |
1.4.1 催化剂的负载意义及主要手段 | 第20-21页 |
1.4.2 微胶囊负载催化剂 | 第21-24页 |
1.4.3 磁性微胶囊 | 第24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4页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吡啶类氮氧化物配体和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第26-46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27页 |
2.2.1 试剂 | 第26-27页 |
2.2.2 仪器 | 第27页 |
2.3 配体与配合物合成 | 第27-30页 |
2.3.1 配体L_1合成 | 第27-28页 |
2.3.2 配体L_2合成 | 第28-29页 |
2.3.3 配体L_3的合成 | 第29页 |
2.3.4 配合物ML_1(M=Mn,Cu,Co)的制备 | 第29-30页 |
2.3.5 配合物ML_2(M=Mn,Cu,Co) 的制备 | 第30页 |
2.3.6 配合物ML_3(M=Mn,Cu,Co) 的制备 | 第30页 |
2.4 结构表征 | 第30-32页 |
2.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30-31页 |
2.4.2 元素分析 | 第31页 |
2.4.3 核磁共振氢谱 | 第31页 |
2.4.4 X射线单晶衍射 | 第31页 |
2.4.5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 | 第31-32页 |
2.5 结果讨论 | 第32-45页 |
2.5.1 配体结构表征 | 第32-42页 |
2.5.2 配合物结构表征 | 第42-45页 |
2.6 本章结论 | 第45-46页 |
第三章 金属配合物催化过氧化氢脱色染料性能研究 | 第46-58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3.2.1 试剂 | 第46-47页 |
3.2.2 仪器 | 第47页 |
3.3 实验内容 | 第47-50页 |
3.3.1 活性蓝19标准工作曲线 | 第47-48页 |
3.3.2 配合物催化脱色活性蓝19性能测试 | 第48-50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0-55页 |
3.4.1 不同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对脱色性能的影响 | 第50-52页 |
3.4.2 过氧化氢用量对脱色性能的影响 | 第52-53页 |
3.4.3 催化剂用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3.4.4 温度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54-55页 |
3.4.5 底物浓度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55页 |
3.4.6 溶液pH值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55页 |
3.5 催化作用机理探索 | 第55-57页 |
3.6 本章结论 | 第57-58页 |
第四章 磁性微胶囊制备及其催化染料脱色性能研究 | 第58-65页 |
4.1 引言 | 第58-5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9-60页 |
4.2.1 试剂 | 第59页 |
4.2.2 仪器 | 第59-60页 |
4.3 实验内容 | 第60-61页 |
4.3.1 磁性微胶囊的制备 | 第60页 |
4.3.2 磁性微胶囊的测试及表征 | 第60页 |
4.3.3 磁性微胶囊催化过氧化氢氧化染料脱色及循环使用实验 | 第60-61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1-64页 |
4.4.1 磁性微胶囊的表征 | 第61-62页 |
4.4.2 磁性微胶囊催化活性 | 第62页 |
4.4.3 磁性微胶囊回收及循环使用 | 第62-64页 |
4.5 本章结论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