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国外研究的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的现状 | 第16-18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21-23页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1.4.2 论文的不足 | 第22-23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3-3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2.1.1 流域经济 | 第23-24页 |
2.1.2 生态与经济的协调 | 第24-2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2.2.1 流域环境经济理论 | 第25-26页 |
2.2.2 农业生态经济理论 | 第26-28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8页 |
2.2.4 循环经济思想 | 第28-30页 |
第3章 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与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30-46页 |
3.1 黑龙江流域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 第30-33页 |
3.1.1 黑龙江流域的自然状况 | 第30-32页 |
3.1.2 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 第32-33页 |
3.2 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现状 | 第33-36页 |
3.2.1 水资源生态状况 | 第34页 |
3.2.2 动植物生态环境状况 | 第34-35页 |
3.2.3 土壤资源现状 | 第35-36页 |
3.3 黑龙江流域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6-41页 |
3.3.1 黑龙江流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第36-39页 |
3.3.2 黑龙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 第39-41页 |
3.4 黑龙江流域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41-46页 |
3.4.1 淡薄的生态意识导致农业生产污染严重 | 第41-42页 |
3.4.2 区域协调发展管理机制落后 | 第42-44页 |
3.4.3 科技创新不足及成果转化率偏低 | 第44-46页 |
第4章 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性评价 | 第46-53页 |
4.1 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46-47页 |
4.2 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7-48页 |
4.3 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评价方法综述 | 第48-51页 |
4.3.1 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法 | 第48-49页 |
4.3.2 协调度tC)( 和协调发展度D(t) 模型的建立 | 第49-51页 |
4.4 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评价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第5章 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建议 | 第53-60页 |
5.1 农业生态与经济发展协调模式建立的基本思路 | 第53-56页 |
5.1.1 依据流域环境评价建立生物农业生产模式 | 第53-54页 |
5.1.2 依据流域功能区划合理配置资源结构 | 第54-55页 |
5.1.3 加强各种污染源的控制 | 第55-56页 |
5.1.4 开创农业生态的信息模式 | 第56页 |
5.2 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 第56-60页 |
5.2.1 自上而下的对策建议 | 第57-58页 |
5.2.2 自下而上的实施途径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