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水稻乙二醛酶及木葡聚糖内糖基转移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第一部分:水稻乙二醛酶I基因OsGLYI10的功能研究第13-57页
    1 引言第13-15页
        1.1 主要研究内容第13页
        1.2 技术路线第13-14页
        1.3 预期成果第14-15页
    2 文献综述第15-21页
        2.1 逆境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第15页
        2.2 逆境对植物造成的伤害第15页
        2.3 植物抗逆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第15-17页
            2.3.1 热休克蛋白和分子伴侣第16页
            2.3.2 活性氧第16页
            2.3.3 氨基酸第16页
            2.3.4 胺类第16-17页
            2.3.5 糖和糖醇第17页
            2.3.6 转录因子及信号转导有关的蛋白激酶第17页
        2.4 乙二醛酶系统第17-19页
            2.4.1 乙二醛酶Ⅰ(Glyoxalase Ⅰ)第18-19页
            2.4.2 乙二醛酶Ⅱ(Glyoxalase Ⅱ)第19页
        2.5 水稻乙二醛酶系统第19-20页
            2.5.1 水稻乙二醛酶基因及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第19-20页
            2.5.2 水稻乙二醛酶基因在水稻中的表达模式第20页
        2.6 植物乙二醛酶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第20-21页
    3 水稻OsGLYI10基因的表达谱分析和表达载体构建第21-35页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21-24页
            3.1.1 实验材料第21页
            3.1.2 菌种及质粒第21-22页
            3.1.3 实验试剂第22页
            3.1.4 主要仪器第22-23页
            3.1.5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第23-24页
        3.2 实验方法第24-28页
            3.2.1 OsGLYI10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4页
            3.2.2 引物设计第24-25页
            3.2.3 RNA的提取第25页
            3.2.4 cDNA的合成第25页
            3.2.5 定量RT-PCR (qRT-PCR)第25页
            3.2.6 野生型幼苗的胁迫诱导实验第25页
            3.2.7 OsGLYI10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第25页
            3.2.8 OsGLYI10基因的PCR扩增第25-26页
            3.2.9 PCR产物的连接第26页
            3.2.10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第26-27页
            3.2.11 阳性克隆鉴定第27页
            3.2.12 OsGLYI10基因过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第27-28页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8-32页
            3.3.1 OsGLYI10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8-30页
            3.3.2 OsGLYI10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第30页
            3.3.3 野生型幼苗的胁迫诱导实验第30-31页
            3.3.4 OsGLYI10基因的克隆第31-32页
            3.3.5 OsGLYI10基因过量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第32页
        3.4 讨论第32-35页
    4 农杆菌介导水稻转基因植株的再生第35-39页
        4.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35页
            4.1.1 实验材料第35页
            4.1.2 试剂第35页
            4.1.3 主要仪器第35页
            4.1.4 培养基配制方法第35页
        4.2 实验方法第35-37页
            4.2.1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5-36页
            4.2.2 连接产物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第36页
            4.2.3 农杆菌阳性菌株的鉴定第36页
            4.2.4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愈伤组织第36页
            4.2.5 转基因植株的阳性鉴定第36-37页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7-38页
            4.3.1 农杆菌阳性克隆鉴定第37页
            4.3.2 OsGLYI10过量表达转基因植株的鉴定第37-38页
        4.4 讨论第38-39页
    5 OsGLYI10基因的表达与转基因植株的表型分析第39-55页
        5.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39页
            5.1.1 实验材料第39页
            5.1.2 试剂第39页
        5.2 实验方法第39-41页
            5.2.1 转基因株系OsGLYI10基因表达水平测定第39页
            5.2.2 乙二醛酶Ⅰ(Glyoxalase Ⅰ)酶活性测定第39页
            5.2.3 幼苗胁迫条件下甲基乙二醛( Methylglyoxal,MG)含量的测定第39-40页
            5.2.4 幼苗的胁迫条件下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第40页
            5.2.5 幼苗的胁迫条件下叶绿素(Chlorophyll)含量的测定第40页
            5.2.6 幼苗的胁迫处理实验和激素诱导实验第40-41页
            5.2.7 转基因过表达株系田间农艺性状观测第41页
            5.2.8 统计分析第41页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1-52页
            5.3.1 过表达株系基因OsGLYI10的表达水平第41-42页
            5.3.2 T2 代转基因株系OsGLYI10酶活性明显增强第42页
            5.3.3 幼苗胁迫条件下甲基乙二醛含量第42-43页
            5.3.4 OsGLYI10过表达株系在盐胁迫下的表型第43-46页
            5.3.5 OsGlyI10转基因株系在ZnCl2胁迫下的表型第46-48页
            5.3.6 OsGlyI10转基因株系在甘露醇(mannitol)胁迫下的表型第48-51页
            5.3.7 过表达转基因株系农艺性状第51-52页
        5.4 讨论第52-55页
    6 主要结论与后续工作建议第55-57页
        6.1 主要结论第55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55-56页
        6.3 后续工作建议第56-57页
第二部分:水稻木葡聚糖内糖基转移酶/水解酶基因OsXTH19的功能研究第57-91页
    1 引言第57-59页
        1.1 主要研究内容第57页
        1.2 技术路线第57-58页
        1.3 预期成果第58-59页
    2 文献综述第59-65页
        2.1 细胞壁的结构模型第59页
        2.2 木葡聚糖内糖基转移酶/水解酶 (XTH)第59-61页
            2.2.1 XTH的发现第59-60页
            2.2.2 XTHs的结构第60页
            2.2.3 植物XTH的功能研究第60-61页
        2.3 水稻中的XTHs基因家族第61-65页
            2.3.1 OsXTHs和AtXTH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第62-64页
            2.3.2 OsXTH表达模式第64-65页
    3 水稻OsXTH19基因的表达谱分析和过量表达载体构建第65-73页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65页
            3.1.1 实验材料第65页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65页
        3.2 实验方法第65-67页
            3.2.1 OsXTH19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5页
            3.2.2 引物设计第65-66页
            3.2.3 OsXTH19基因的克隆第66页
            3.2.4 OsXTH19基因过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6-67页
            3.2.5 OsXTH19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激素诱导表达第67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67-72页
            3.3.1 水稻OsXTH19的蛋白质比对第67-69页
            3.3.2 OsXTH19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及激素诱导表达第69-70页
            3.3.3 OsXTH19基因的克隆及测序第70-71页
            3.3.4 OsXTH19基因过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第71-72页
        3.4 讨论第72-73页
    4 水稻OsXTH19基因过量表达载体的遗传转化第73-77页
        4.1 材料与仪器第73页
            4.1.1 实验材料第73页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73页
        4.2 实验方法第73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73-75页
            4.3.1 农杆菌的PCR鉴定第73-74页
            4.3.2 OsXTH19过量表达转基因水稻的获得第74-75页
            4.3.3 OsXTH19过量表达转基因植株阳性鉴定第75页
        4.4 讨论第75-77页
    5 OsXTH19过表达转基因株系的表型分析第77-89页
        5.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77页
            5.1.1 实验材料第77页
            5.1.2 实验试剂第77页
            5.1.3 主要设备和仪器第77页
        5.2 实验方法第77-79页
            5.2.1 过表达转基因株系的OsXTH19基因表达水平测定第77页
            5.2.2 木葡聚糖内糖基转移酶/水解酶(XTH)酶活性的测定第77页
            5.2.3 幼苗胁迫条件下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第77页
            5.2.4 纤维素、半纤维素、硅含量的测定第77-78页
            5.2.5 叶片石蜡切片第78页
            5.2.6 茎杆拉断力测定第78页
            5.2.7 转基因植株的表型分析第78-79页
            5.2.8 统计分析第79页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79-87页
            5.3.1 过表达转基因株系OsXTH19表达水平分析第79-80页
            5.3.2 XTH酶活性第80-81页
            5.3.3 正常生长条件下表型第81-82页
            5.3.4 激素诱导表型第82-85页
            5.3.5 盐胁迫条件下表型第85页
            5.3.6 低温及干旱胁迫下的表型第85页
            5.3.7 纤维素、半纤维素、硅含量测定结果第85-86页
            5.3.8 茎杆拉断力测定结果第86-87页
            5.3.9 叶片石蜡切片结果第87页
        5.4 讨论第87-89页
    6 主要结论与后续工作建议第89-91页
        6.1 主要结论第89-90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90页
        6.3 后续工作建议第90-91页
致谢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7页
附录第107页
    A.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第107页
    B. 参加的研究课题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作业成本法下量本利分析在CQ钻井公司区块效益评价中应用研究
下一篇:C公司装备制造板块存货内部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