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领导干部道德失范现状及成因分析--以县处级以下干部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依据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研究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 第12-14页 |
2 领导干部道德理论概述 | 第14-17页 |
2.1 领导干部道德的基本内涵 | 第14-15页 |
2.1.1 个人品德 | 第14页 |
2.1.2 社会公德 | 第14-15页 |
2.1.3 家庭美德 | 第15页 |
2.1.4 职业道德 | 第15页 |
2.2 领导干部道德的主要特征 | 第15-17页 |
3 部分领导干部道德失范的基本现状 | 第17-31页 |
3.1 职业道德意识淡薄,滥用职权、个人权力异化 | 第18-21页 |
3.1.1 人民公仆意识弱化 | 第18-19页 |
3.1.2 以权谋私、职权滥用现象突出 | 第19-20页 |
3.1.3 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作风 | 第20-21页 |
3.2 社会公德责任缺失,失信于民、存在官僚意识 | 第21-24页 |
3.2.1 部分领导干部缺乏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 第21-22页 |
3.2.2 言行不一,损害政府公信力 | 第22-23页 |
3.2.3 部分领导干部存在官本位思想 | 第23-24页 |
3.3 家庭美德构建不足,家风不正、滋生家族腐败 | 第24-27页 |
3.3.1 部分干部子女作风不端正,社会影响不良 | 第25页 |
3.3.2 家庭教育关注不足,家风不正 | 第25-26页 |
3.3.3 对家庭成员纵容,滋生家族式腐败 | 第26-27页 |
3.4 个人品德素质低下,趣味低俗、私人生活混乱 | 第27-31页 |
3.4.1 部分领导干部个人思想品德素质有待提高 | 第27-28页 |
3.4.2 部分领导干部缺失共产主义信仰 | 第28-29页 |
3.4.3 部分领导干部个人生活作风存在问题 | 第29-31页 |
4 领导干部道德失范的主要成因分析 | 第31-40页 |
4.1 思想理论素养不高是内部原因 | 第31-33页 |
4.1.1 工作要求与理论学习脱节 | 第31-32页 |
4.1.2 领导干部缺乏奉献精神 | 第32-33页 |
4.2 社会环境负面影响是外部原因 | 第33-35页 |
4.2.1 市场经济体制的负面效应造成价值观扭曲 | 第33-34页 |
4.2.2 社会思潮冲击造成理想信仰缺失 | 第34-35页 |
4.3 权力约束机制欠缺是制度原因 | 第35-37页 |
4.3.1 缺乏对道德行为相应的赏罚制度 | 第35-36页 |
4.3.2 法律框架内针对道德失范行为存在空白 | 第36-37页 |
4.4 政治生态环境污浊是核心因素 | 第37-40页 |
4.4.1 缺少对道德行为的考量机制 | 第37-38页 |
4.4.2 用人导向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 第38-40页 |
5 领导干部道德失范治理的基本对策 | 第40-48页 |
5.1 提升领导干部自我学习与道德修养的能力 | 第40-42页 |
5.1.1 自我学习与党性教育结合 | 第40-41页 |
5.1.2 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示范典型作用 | 第41-42页 |
5.2 丰富领导干部道德素质修养和实践的内容 | 第42-44页 |
5.2.1 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 | 第42-43页 |
5.2.2 注重发挥传统文化的功效 | 第43-44页 |
5.3 完善领导干部道德失范行为监督制约机制 | 第44-45页 |
5.3.1 加大对道德失范行为的惩处力度 | 第44-45页 |
5.3.2 以法制为核心的制度化取向 | 第45页 |
5.4 营造领导干部政治生态环境的“秀水青山” | 第45-48页 |
5.4.1 科学制定道德行为考核评价体系 | 第46页 |
5.4.2 坚持贯彻以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拔任人 | 第46-48页 |
6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件 | 第54-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