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上篇 实践项目文本文件 | 第9-30页 |
| 最终城市设计方案鸟橄图 | 第11-13页 |
| 四轮城市设计方案汇总 | 第13-14页 |
| 四轮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 第14-21页 |
| 城市设计功能形态导则 | 第21-27页 |
| 剖面图 | 第27-29页 |
| 基碰分析图 | 第29-30页 |
| 下篇 实践工程研究论文 | 第30-7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31-3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31页 |
| 1.2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 1.3 相关理论的发展 | 第32-33页 |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33-35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 1.4.2 研究框架 | 第34-35页 |
| 第二章 我国三个旧城更新实践模式研究 | 第35-50页 |
| 2.1 瑞安集团与新天地模式 | 第35-41页 |
| 2.1.1 新天地系列案例分析——城市综合社区一体化开发 | 第35-38页 |
| 2.1.2 新天地模式中的开发主体、设计方、运营方和使用者 | 第38-40页 |
| 2.1.3 新天地模式总结 | 第40-41页 |
| 2.2 南京1912集团与1912模式 | 第41-46页 |
| 2.2.1 1912系列案例分析——主题街区品牌化开发 | 第41-42页 |
| 2.2.2 1912模式中的开发主体、设计方、运营方和使用者 | 第42-45页 |
| 2.2.3 南京1912模式总结 | 第45-46页 |
| 2.3 宁波城投集团与宁波老外滩 | 第46-50页 |
| 2.3.1 宁波老外滩案例分析——政府背景下的城市资产运营 | 第46页 |
| 2.3.2 宁波老外滩模式中的开发主体、设计方、运营方和使用者 | 第46-48页 |
| 2.3.3 宁波老外滩模式总结 | 第48-50页 |
| 第三章 镇江市镇屏山文化街区城市设计 | 第50-70页 |
| 3.1 项目背景介绍 | 第50-54页 |
| 3.1.1 城市和区位 | 第50-51页 |
| 3.1.2 场地和周边环境 | 第51-54页 |
| 3.2 上位规划设计解读 | 第54-56页 |
| 3.2.1 开发主体——镇江城市建设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第55-56页 |
| 3.3 更新模式的探索 | 第56-61页 |
| 3.3.1 开发导向的探索,确立文化导向 | 第56-58页 |
| 3.3.2 旗舰公建策略启动城市更新 | 第58-60页 |
| 3.3.3 外向性旅游服务与内向性城市消费之间的平衡 | 第60-61页 |
| 3.4 最终城市设计方案分析 | 第61-68页 |
| 3.4.1 城市设计结构 | 第61-63页 |
| 3.4.2 功能更新:旅游经济外向性和城市休闲消费内生性 | 第63页 |
| 3.4.3 空间形态:历史文化援引与苛刻商业盈利条件的平衡 | 第63-65页 |
| 3.4.4 历史建筑:迁建改造、功能更新、场景恢复 | 第65-66页 |
| 3.4.5 街区运营:分区运营,大西津渡景区连为整体 | 第66-68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四章 旧城更新的城市设计模式总结 | 第70-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图纸来源 | 第76-78页 |
| 作者简介 | 第78-79页 |
| 后记 | 第79-80页 |
| 附录 | 第8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