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论文--石油炼制论文--炼油工艺过程论文

吡啶基聚合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其在燃油深度脱硫中的应用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7页
    1.1 燃油中脱硫的研究背景第19-21页
        1.1.1 燃油中硫化物的主要种类第19-20页
        1.1.2 柴油和汽油中的硫含量的标准第20-21页
    1.2 燃油脱硫的主要工艺技术第21-28页
        1.2.1 催化加氢脱硫技术(HDS)第21-22页
        1.2.2 吸附剂的吸附脱硫技术(ADS)第22-23页
        1.2.3 离子液体萃取脱硫技术(EDS)第23-24页
        1.2.4 氧化脱硫技术(ODS)第24-26页
        1.2.5 其他脱硫技术第26-28页
    1.3 聚合离子液体的研究进展第28-36页
        1.3.1 ILs单体的自由基聚合反应第29-31页
        1.3.2 聚合物的离子化接枝改性第31-32页
        1.3.3 聚合离子液体的应用第32-36页
            1.3.3.1 PILs在电化学中的应用第33-34页
            1.3.3.2 PILs在气体吸附分离中的应用第34页
            1.3.3.3 PILs在材料化学中的应用第34-35页
            1.3.3.4 PILs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35页
            1.3.3.5 PILs的其他应用第35-36页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意义第36-37页
第二章 实验药品及分析测定方法第37-45页
    2.1 主要实验药品及仪器第37-39页
    2.2 主要分析测试方法第39-40页
        2.2.1 凝胶渗透色谱法(GPC)第39页
        2.2.2 有机元素分析法(OEA)第39页
        2.2.3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IR)第39-40页
        2.2.4 扫描电镜法(SEM)第40页
        2.2.5 热稳定性分析法(TG-DTA)第40页
        2.2.6 比表面积测定(BET)第40页
    2.3 模型油中硫含量的分析方法第40-44页
        2.3.1 模型油中硫种类第40-41页
        2.3.2 硫含量分析方法第41-42页
        2.3.3 模型油中硫含量的计算方法第42页
        2.3.4 标准曲线绘制第42-43页
        2.3.5 吸附等温模型第43-44页
    2.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4-乙烯基吡啶(VP)与1,4-对二氯苄基(PXDC)反应生成的高交联聚合离子液体(PVP-PXDC)第45-59页
    3.1 引言第45页
    3.2 VP与PXDC反应的原理第45-46页
    3.3 PVP-PXDC的合成实验装置第46页
    3.4 高交联聚合离子液体PVP-PXDC的合成第46-47页
        3.4.1 聚乙烯吡啶(PVP)的合成第46-47页
        3.4.2 PVP与PXDC的离子化交联反应第47页
    3.5 PVP-PXDC的表征第47-53页
        3.5.1 PVP分子量的测定第48页
        3.5.2 PVP与PVP-PXDC的元素分析第48-49页
        3.5.3 PVP和PVP-PXDC的红外谱图分析第49-50页
        3.5.4 PVP与PVP-PXDC的外貌形态第50-51页
        3.5.5 PVP与PVP-PXDC的热稳定性分析第51-52页
        3.5.6 PVP-PXDC的比表面积测定第52-53页
    3.6 高交联聚合离子液体PVP-PXDC的脱硫性能第53-58页
        3.6.1 模型油的配制第53页
        3.6.2 平衡吸附量的计算第53-54页
        3.6.3 合成方法对PVP-PXDC吸附性能的影响第54-55页
        3.6.4 交联剂用量对PVP-PXDC吸附结果的影响第55-56页
        3.6.5 PVP-PXDC对噻吩硫的吸附性及选择性第56-57页
        3.6.6 PVP-PXDC吸附再生性能第57-58页
    3.7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4-乙烯基吡啶与二乙烯基苯共聚物P(VP-DVB)及其离子化产物的脱硫性能第59-77页
    4.1 引言第59页
    4.2 高交联聚合物P(VP-DVB)的合成第59-60页
        4.2.1 P(VP-DVB)的合成原理第59页
        4.2.2 P(VP-DVB)的合成第59-60页
    4.3 P(VP-DVB)的离子化及P1Ls合成第60-61页
        4.3.1 离子化反应原理第60-61页
        4.3.2 PILs的合成第61页
            4.3.2.1 PIL-A合成第61页
            4.3.2.2 PIL-B合成第61页
            4.3.2.3 PIL-C合成第61页
    4.4 P(VP-DVB)及PILs的表征第61-68页
        4.4.1 P(VP-DVB)与PILs的元素分析第62页
        4.4.2 P(VP-DVB)与PILs的红外谱图第62-63页
        4.4.3 P(VP-DVB)与PILs的形貌第63-65页
        4.4.4 P(VP-DVB)与P1Ls的热稳定性分析第65-66页
        4.4.5 P(VP-DVB)与PILs的比表面积测定第66-68页
    4.5 高交联聚合物P(VP-DVB)及其离子化产物PILs的脱硫性能第68-75页
        4.5.1 模型油的配制第68页
        4.5.2 交联剂用量对P(VP-DVB)吸附性能的影响第68-69页
        4.5.3 P(VP-DVB)对噻吩硫的吸附性及选择性第69-71页
        4.5.4 PIL-A对噻吩硫的吸附性及选择性第71-72页
        4.5.5 PIL-B对噻吩硫的吸附性及选择性第72-73页
        4.5.6 四种吸附剂的脱硫效果比较第73-74页
        4.5.7 吸附剂的再生性能第74-75页
    4.6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五章 新型高交联聚合物吸附剂的探索第77-91页
    5.1 N-乙烯基吡咯烷酮基高交联聚合物(PNVP-VP-PXDC)吸附剂第77-79页
        5.1.1 合成原理第77页
        5.1.2 合成方法第77页
        5.1.3 不同摩尔比的脱硫性能比较第77-79页
    5.2 碳正离子型PILs吸附剂的合成与脱硫性能第79-80页
    5.3 二苯甲酮类离子液体的脱硫性能考察第80-84页
        5.3.1 二苯甲酮-Lewis酸离子液体的形成原理第80页
        5.3.2 BZP与Lewis酸摩尔比对脱硫性能的影响第80-81页
        5.3.3 Lewis酸种类对碳正离子液体脱硫性能的影响第81-82页
        5.3.4 BZP-3FeCl_3离子液体对BT和DBT的吸附等温线第82-84页
    5.4 聚二苯甲酮类碳正离子液体的脱硫第84-86页
        5.4.1 聚二苯甲酮类离子液体的合成第84-85页
        5.4.2 聚二苯甲酮-三氯化铁吸附曲线测定第85-86页
    5.5 聚苯乙烯改性的二苯甲酮类碳正离子液体第86-88页
    5.6 本章小结第88-91页
第六章 结论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97页
致谢第97-99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情况第99-101页
导师及作者简介第101-103页
附件第103-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海卷烟厂卷烟材料生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徽商银行柜员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