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固定源NO_x减排技术 | 第17-18页 |
1.3 SCR脱硝工艺及催化剂 | 第18-19页 |
1.4 钒钛基SCR脱硝催化剂的失活 | 第19-21页 |
1.5 碱土金属对SCR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21-23页 |
1.6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6-32页 |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26-27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26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2.1.3 SCR催化剂的制备 | 第27页 |
2.2 催化活性评价系统 | 第27-28页 |
2.3 催化剂表征方法 | 第28-32页 |
2.3.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质谱(ICP-MS) | 第28页 |
2.3.2 X射线衍射(XRD) | 第28-29页 |
2.3.3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29页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9页 |
2.3.5 原位红外测定(IS-FTIR) | 第29页 |
2.3.6 BET比表面积和孔容测试 | 第29-30页 |
2.3.7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30页 |
2.3.8 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不同中毒方法对催化荆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32-46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催化剂模拟中毒实验 | 第3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3页 |
3.3.1 扩散法中CaCl_2粒度对Ca上载量及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2 CaCl_2上载量影响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原因分析 | 第34-36页 |
3.3.3 不同中毒方法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4 中毒方法影响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原因分析 | 第37-43页 |
3.4 本章结论 | 第43-46页 |
第四章 不同钙化合物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46-56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催化剂模拟中毒实验 | 第4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5页 |
4.3.1 不同钙化合物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2 不同钙化合物影响脱硝活性的原因分析 | 第48-55页 |
4.4 本章结论 | 第55-56页 |
第五章 CO_2和SO_2对催化剂钙中毒的影响 | 第56-66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催化剂中毒及表示方法说明 | 第5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4页 |
5.3.1 不同气氛条件对钙中毒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56-58页 |
5.3.1.1 CO_2对钙中毒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5.3.1.2 SO_2对钙中毒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5.3.2 不同气氛影响钙中毒催化剂原因分析 | 第58-64页 |
5.4 本章结论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66-67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67页 |
6.3 下一步工作建议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作者及导师介绍 | 第76-77页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