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热解气生物法甲烷化工艺优化及机理探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8页 |
1.1 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 | 第16-21页 |
1.1.1 生物质热解气特性 | 第17页 |
1.1.2 生物质热解气利用途径 | 第17-21页 |
1.1.3 生物质热解气利用中的问题 | 第21页 |
1.2 生物法甲烷化技术 | 第21-25页 |
1.2.1 厌氧消化技术 | 第21-23页 |
1.2.2 生物法甲烷化原理 | 第23-24页 |
1.2.3 生物法甲烷化应用现状 | 第24-25页 |
1.2.4 生物法甲烷化反应器 | 第25页 |
1.3 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25-27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热解气生物法甲烷化中试实验运行效果 | 第28-38页 |
2.1 中试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2.2 中试实验结果 | 第30-36页 |
2.2.1 第1轮通气实验 | 第31-34页 |
2.2.2 第2轮通气实验 | 第34-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生物质热解油对厌氧消化的影响 | 第38-54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38-42页 |
3.1.1 原料与接种物 | 第38页 |
3.1.2 实验装置与仪器 | 第38-41页 |
3.1.3 实验方案设置 | 第41-42页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3.2.1 每日产气量 | 第43-44页 |
3.2.2 甲烷百分含量 | 第44页 |
3.3 焦油添加量对厌氧消化性质的影响 | 第44-51页 |
3.3.1 出水COD | 第45-46页 |
3.3.2 出水葡萄糖 | 第46-47页 |
3.3.3 出水VFA | 第47-51页 |
3.4 焦油在厌氧消化过程中的转化 | 第51-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焦油模型化合物对厌氧消化的影响 | 第54-70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54-56页 |
4.1.1 原料与接种物 | 第54-55页 |
4.1.2 实验方案设置 | 第55-56页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59页 |
4.2.1 每日产气量 | 第56-58页 |
4.2.2 每日产气甲烷含量 | 第58-59页 |
4.3 焦模添加量对厌氧消化性质的影响 | 第59-64页 |
4.3.1 出水COD | 第59-60页 |
4.3.2 出水葡萄糖 | 第60-61页 |
4.3.3 出水VFA | 第61-64页 |
4.4 焦油模型化合物组分的转化 | 第64-67页 |
4.5 厌氧消化焦模添加过程中的物料衡算 | 第6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第五章 生物法甲烷化小试实验转化 | 第70-84页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0-73页 |
5.1.1 原料与接种物 | 第70-71页 |
5.1.2 实验装置与设计 | 第71-72页 |
5.1.3 实验仪器与方法 | 第72-73页 |
5.2 生物法甲烷化工艺优化研究 | 第73-80页 |
5.2.1 实验启动阶段 | 第73-75页 |
5.2.2 合成气通气实验阶段 | 第75-76页 |
5.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6-80页 |
5.3 生物甲烷化实验出水性质 | 第80-82页 |
5.3.1 出水PH | 第80-81页 |
5.3.2 出水COD | 第81-82页 |
5.3.3 出水葡萄糖和VFA含量 | 第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4-86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建议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94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94-95页 |
附件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