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城郊拆迁致富农民社会适应研究--以北京市长阳镇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选题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 ·国外研究-美国芝加哥学派对移民的文化适应研究 | 第11页 |
| ·国内研究-失地农民的出现和社会适应 | 第11-14页 |
| ·围绕城市化进程中拆迁农民出现的研究 | 第11-12页 |
| ·对拆迁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研究 | 第12-14页 |
| ·文献分析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16-22页 |
|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 ·城市化 | 第16页 |
| ·社会适应 | 第16-17页 |
| ·城郊拆迁农民 | 第17页 |
| ·研究设计 | 第17-19页 |
| ·理论指导 | 第17-18页 |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 ·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选择 | 第19-22页 |
|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20页 |
| ·样本基本情况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北京市长阳镇拆迁村落状况及征地过程 | 第22-24页 |
| ·简介 | 第22页 |
| ·拆迁依据 | 第22页 |
| ·拆迁过程 | 第22页 |
| ·居民补偿获得情况 | 第22-23页 |
| ·居民现有生活状况描述 | 第23-24页 |
| 第四章 拆迁致富农民经济层面的社会适应 | 第24-32页 |
| ·职业选择 | 第24-27页 |
| ·拆迁前后就业状况对比 | 第24-26页 |
| ·小结 | 第26-27页 |
| ·消费模式的选择 | 第27-29页 |
| ·拆迁款的用途与对待消费的态度 | 第27-29页 |
| ·小结 | 第29页 |
| ·社会保障需求 | 第29-32页 |
| ·拆迁前后享受社会保障状况及对待社会保障态度 | 第30-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五章 拆迁致富农民社会层面的适应 | 第32-39页 |
| ·社会交往的考察 | 第32-34页 |
| ·交往的范围 | 第32-33页 |
| ·交往的意愿和动机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页 |
| ·闲暇时间的安排 | 第34-36页 |
| ·拆迁农民空闲时间的安排 | 第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社区融入与参与 | 第36-38页 |
| ·拆迁农民对社区的认识 | 第36-37页 |
| ·拆迁农民的社区参与 | 第37-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六章 拆迁致富农民心理层面的适应 | 第39-48页 |
| ·群体认同与评价 | 第39-41页 |
| ·对城市人的评价 | 第39-40页 |
| ·城市人的评价 | 第40-41页 |
| ·自我认同与评价 | 第41-44页 |
| ·对目前身份的认识及与城市居民身份的比较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社区归属感 | 第44-46页 |
| ·地域归属感 | 第44-45页 |
| ·政权归属感 | 第45-46页 |
| ·小结 | 第46-48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第48-56页 |
| ·拆迁致富农民社会适应的特点 | 第48-52页 |
| ·经济层面的适应 | 第48-49页 |
| ·就业率下降,就业意愿不强烈 | 第48-49页 |
| ·消费不理智与保守态度并存 | 第49页 |
| ·社会保障需求强烈 | 第49页 |
| ·社会层面的适应 | 第49-50页 |
| ·社会交往范围狭小,交往意愿不强烈 | 第49-50页 |
| ·闲暇时间利用单一,业余生活内容枯燥 | 第50页 |
| ·社区参与率低,参与意愿不强烈 | 第50页 |
| ·心理层面的适应 | 第50-52页 |
| ·群体间认同差异显著 | 第50-51页 |
| ·自我认同:身份与权利的不对等 | 第51页 |
| ·社区归属感淡薄 | 第51-52页 |
| ·影响拆迁致富农民社会适应的原因 | 第52-54页 |
| ·影响拆迁农民社会适应的主观因素 | 第52-53页 |
| ·拆迁农民自身素质、观念的影响 | 第52页 |
| ·拆迁农民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 第52-53页 |
| ·影响拆迁农民社会适应的客观因素 | 第53-54页 |
| ·文化因素的影响 | 第53页 |
| ·社会保障缺失的影响 | 第53-54页 |
| ·政策缺失与滞后的影响 | 第54页 |
| ·研究的新意与不足 | 第54-56页 |
| ·研究新意 | 第54-55页 |
| ·研究不足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附录1 访谈提纲 | 第59-60页 |
| 附录2 调查问卷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