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量子态光场 | 第14-20页 |
1.2.1 Fock态光场 | 第14页 |
1.2.2 相干态光场 | 第14-15页 |
1.2.3 压缩态光场 | 第15-17页 |
1.2.4 压缩热态光场 | 第17-18页 |
1.2.5 纠缠态光场 | 第18-20页 |
1.3 Wigner函数 | 第20-23页 |
1.4 保真度 | 第23页 |
1.5 光和原子的相互作用 | 第23-25页 |
1.6 电磁感应透明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压缩热态光场的产生 | 第27-41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与铷原子D1吸收线匹配的压缩热态光场的产生 | 第27-38页 |
2.2.1 实验装置 | 第27-28页 |
2.2.2 激光器 | 第28-29页 |
2.2.3 倍频腔 | 第29-31页 |
2.2.4 光学参量放大器 | 第31-32页 |
2.2.5 PDH稳频技术 | 第32-35页 |
2.2.6 零拍探测技术 | 第35-38页 |
2.3 实验过程与结果 | 第38-41页 |
第三章 压缩热态存储的保真度及其量子边界 | 第41-51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基于电磁感应透明的压缩热态光场的量子存储 | 第41-44页 |
3.3 存储保真度及保真度边界的理论计算 | 第44-45页 |
3.4 压缩热态存储保真度边界 | 第45-46页 |
3.5 压缩热态存储保真度 | 第46-50页 |
3.6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