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个人信息的概述 | 第11-20页 |
第一节 个人信息的概念 | 第11-13页 |
一、广义的个人信息 | 第11页 |
二、狭义的个人信息 | 第11-13页 |
第二节 个人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 第13-14页 |
一、个人信息与个人数据 | 第13页 |
二、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 | 第13-14页 |
第三节 个人信息的法律特征及分类 | 第14-16页 |
一、个人信息的法律特征 | 第14-15页 |
二、个人信息的分类 | 第15-16页 |
第四节 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理论依据 | 第16-20页 |
一、风险社会理论 | 第17页 |
二、法益保护理论 | 第17-18页 |
三、公民个人信息自由权理论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刑法规范分析 | 第20-31页 |
第一节 出售、提供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犯罪构成 | 第20-23页 |
一、犯罪客体 | 第20-21页 |
二、犯罪客观方面 | 第21-22页 |
三、犯罪主体 | 第22-23页 |
四、犯罪主观方面 | 第23页 |
第二节 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犯罪构成 | 第23-25页 |
一、犯罪客体 | 第24页 |
二、犯罪客观方面 | 第24页 |
三、犯罪主体 | 第24页 |
四、犯罪主观方面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刑法中其他相关罪名的犯罪构成 | 第25-26页 |
一、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 | 第25页 |
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 第25-26页 |
三、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 第26页 |
第四节 《刑法修正案(九)》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规定 | 第26-31页 |
一、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 第27-28页 |
二、关于伪造、变造、买卖身份证件罪 | 第28-29页 |
三、关于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盗用身份证件罪 | 第29页 |
四、关于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我国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弊端分析 | 第31-35页 |
第一节 个人信息含义不明确 | 第31-32页 |
第二节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内涵模糊 | 第32页 |
第三节 犯罪行为方式遗漏 | 第32-33页 |
第四节 “情节严重”标准不明确 | 第33页 |
第五节 刑事责任追诉方式不合理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境外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及其借鉴意义 | 第35-40页 |
第一节 欧美法系国家的相关规定 | 第35-36页 |
一、美国 | 第35页 |
二、英国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地区)的相关规定 | 第36-38页 |
一、德国 | 第36-37页 |
二、日本 | 第37页 |
三、我国台湾地区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境外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38-40页 |
一、境外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特点 | 第38-39页 |
二、对我国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借鉴意义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完善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建议 | 第40-45页 |
第一节 刑事立法方面的完善建议 | 第40-42页 |
一、明确个人信息含义 | 第40页 |
二、取消“公民”一词对保护主体范围的限制 | 第40-41页 |
三、合理增加入罪的的行为方式 | 第41-42页 |
四、完善追诉方式,增加救济途径 | 第42页 |
第二节 刑事司法解释方面的完善建议 | 第42-45页 |
一、明确“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内涵 | 第42-43页 |
二、明确“情节严重”的标准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