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引言 | 第9-12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二) 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 第9-10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页 |
(四) 论文框架 | 第10-12页 |
二、现货交易所的交易模式分析:以渤海商品交易所为例 | 第12-20页 |
(一) 现货电子交易中各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12-14页 |
1. 现货商品交易所的性质:以渤海商品交易所为例 | 第12页 |
2. 现货电子交易各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12-14页 |
(二) 交易模式及方式 | 第14-15页 |
1. 交易模式 | 第14页 |
2. 特点 | 第14-15页 |
(三) 盈利模式 | 第15页 |
(四) 该交易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15-20页 |
1. 交易所的盈利模式导致市场存在利益纠纷 | 第15-16页 |
2. 入市协议没有赋予投资者平等的法律地位 | 第16-17页 |
3. 电子交易存在风险 | 第17页 |
4. 指导投资者投资的“老师”身份不明 | 第17-18页 |
5. 投资者和从业人员管理存在问题 | 第18-19页 |
6. 交易所和代理商之问的责任分配不明 | 第19页 |
7. 商务部作为现货交易市场的监管主体没有发挥其作用 | 第19-20页 |
三、现货电子交易中投资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分析 | 第20-26页 |
(一) 现货电子交易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1. 现货电子交易的立法现状 | 第20-21页 |
2. 现行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二) 投资者在现货交易市场中享有的权益 | 第22-24页 |
1. 现货电子交易中“投资者”的界定 | 第22页 |
2. 现货电子交易市场中投资者享有的权益 | 第22-24页 |
3. 对投资者权益保护的认定 | 第24页 |
(三) 现货电子交易市场中投资者权益受侵害的救济方式 | 第24-26页 |
四、完善投资者权益保障的建议 | 第26-34页 |
(一) 完善现货电子交易的法律法规,明确法律责任 | 第26-28页 |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26页 |
2. 明确侵害投资者权益的法律责任 | 第26-27页 |
3. 建立“保证金“第三方监管制度 | 第27-28页 |
(二) 明确现货商品交易所与代理商的责任分配原则 | 第28-29页 |
1. 违约责任 | 第28-29页 |
2. 侵权责任 | 第29页 |
(三) 规范投资者和从业人员行为 | 第29-31页 |
1. 对投资者进行专业化的指导进而规范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 第30页 |
2. 规范从业人员行为 | 第30-31页 |
(四) 加强对现货交易市场的监管 | 第31-34页 |
1. 政府部门应当履行相关的监管职责 | 第32页 |
2. 行业内部要加强自律 | 第32页 |
3. 完善司法救济途径引入仲裁机制 | 第32-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