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遗传学论文

黑嘴鸥遗传多样性及超常窝卵数发生机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5页
    1.1 黑嘴鸥的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第17-20页
        1.2.1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内容第17页
        1.2.2 遗传多样性研究对濒危物种保护的意义第17-18页
        1.2.3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第18-20页
    1.3 超常窝卵数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第20-22页
        1.3.1 超常窝卵数的定义第20页
        1.3.2 超常窝卵数现象的成因第20-21页
        1.3.3 超常窝卵数发生机制的研究方法第21-22页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意义第22-25页
        1.4.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第22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1.4.3 本研究的科学意义第23-24页
        1.4.4 技术路线第24-25页
第二章 黑嘴鸥繁殖种群数量与分布变化第25-37页
    2.1 研究地点与研究方法第25-27页
        2.1.1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25-26页
        2.1.2 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26页
        2.1.3 江苏盐城第26-27页
        2.1.4 调查方法第27页
        2.1.5 数据处理第27页
    2.2 结果第27-33页
        2.2.1 中国境内黑嘴鸥繁殖种群数量与分布第27-28页
        2.2.2 山东黄河三角洲第28-29页
        2.2.3 辽宁辽河口第29-30页
        2.2.4 江苏盐城第30-33页
    2.3 讨论第33-36页
        2.3.1 山东黄河三角洲第33-35页
        2.3.2 辽宁辽河口第35页
        2.3.3 江苏盐城第35-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黑嘴鸥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地理结构第37-54页
    3.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第37-40页
        3.1.1 样品采集和保存第37-39页
        3.1.2 DNA提取第39页
        3.1.3 线粒体序列的扩增与测序第39页
        3.1.4 微卫星的扩增和基因分型第39-40页
    3.2 数据分析第40-42页
        3.2.1 遗传多样性第40页
        3.2.2 种群历史第40-41页
        3.2.3 系统地理结构分析第41-42页
    3.3 研究结果第42-51页
        3.3.1 遗传多样性第42-43页
        3.3.2 种群历史第43-46页
        3.3.3 一千二和大汶流种群的系统地理结构第46-47页
        3.3.4 山东、辽宁、江苏种群的系统地理结构第47-51页
    3.4 讨论第51-53页
        3.4.1 易危物种黑嘴鸥的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第51-52页
        3.4.2 缺乏系统地理结构第52页
        3.4.3 对其他水鸟保护的意义第52-53页
    3.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黑嘴鸥的超常窝卵数发生机制第54-65页
    4.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第54-58页
        4.1.1 样品采集和DNA提取第54-56页
        4.1.2 微卫星的扩增和基因分型第56页
        4.1.3 亲子关系鉴定第56-57页
        4.1.4 性别鉴定第57-58页
        4.1.5 统计分析第58页
    4.2 研究结果第58-62页
        4.2.1 黑嘴鸥雏鸟和亲本亲子关系的确定第58-60页
        4.2.2 黑嘴鸥婚外子代及巢寄生子代发生比例第60-62页
    4.3 讨论第62-64页
        4.3.1 超常窝卵数发生机制第62-63页
        4.3.2 黑嘴鸥的婚配制度第63页
        4.3.3 黑嘴鸥性比的雌性偏向第63-64页
    4.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保护管理启示第65-69页
    5.1 黑嘴鸥种群的保护第65-66页
        5.1.1 控制捕食者第65页
        5.1.2 防范疾病第65-66页
    5.2 遗传管理第66页
    5.3 栖息地调整第66-67页
        5.3.1 易地保护第66-67页
        5.3.2 植被管理第67页
    5.4 本章小结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9页
附录第79-81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81-82页
致谢第82-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时期初“社会问题剧”的接受研究
下一篇:中国当代乡村女性生存境况的艺术写照--谈孙惠芬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