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6-1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6-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6-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1-12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2.1.1 听证和听证制度 | 第12页 |
2.1.2 公用事业和公用事业价格听证制度 | 第12-1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2.2.1 社会正义理论 | 第13-14页 |
2.2.2 政府失灵理论 | 第14页 |
2.2.3 协商民主理论 | 第14-15页 |
3 公用事业价格听证制度运行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 | 第15-21页 |
3.1 公用事业价格听证制度运行现状 | 第15-16页 |
3.2 公用事业价格听证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20页 |
3.2.1 价格听证启动主体单一 | 第16页 |
3.2.2 听证主体独立性问题 | 第16-17页 |
3.2.3 听证参加人代表性问题 | 第17页 |
3.2.4 价格听证缺乏救济手段 | 第17-18页 |
3.2.5 价格主管部门存在偏好 | 第18页 |
3.2.6 听证过程中信息不对称 | 第18-19页 |
3.2.7 消费者协会作用发挥不足 | 第19-20页 |
3.3 公用事业价格听证运行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 第20-21页 |
3.3.1 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 第20页 |
3.3.2 执行层面出现偏差 | 第20-21页 |
4 公用事业价格听证案例分析 | 第21-26页 |
4.1 扬州市区出租车运价调整听证会案例 | 第21-22页 |
4.1.1 扬州市区出租车运价调整听证概况 | 第21-22页 |
4.1.2 听证各方意见 | 第22页 |
4.2 扬州市区完善民用水、气阶梯价格制度听证会案例 | 第22-23页 |
4.2.1 扬州市区完善民用水、气阶梯价格制度听证概况 | 第22-23页 |
4.2.2 听证各方意见 | 第23页 |
4.3 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4.3.1 听证参加人代表性不足 | 第23-24页 |
4.3.2 听证过程中信息不对称 | 第24页 |
4.3.3 消费者协会作用发挥不足 | 第24-25页 |
4.3.4 传统听证会模式的制约 | 第25-26页 |
5 公用事业价格听证的国外经验 | 第26-29页 |
5.1 美国的价格听证制度 | 第26-27页 |
5.2 日本的价格听证制度 | 第27-29页 |
6 完善公用事业价格听证制度的对策 | 第29-35页 |
6.1 健全价格听证参加人选取机制 | 第29页 |
6.1.1 确定科学的选拔机制 | 第29页 |
6.1.2 确定合理的结构比例 | 第29页 |
6.2 分离定价权和听证权 | 第29-30页 |
6.2.1 以权力相互制约保障听证制度 | 第29-30页 |
6.2.2 确保听证主持人的专业性 | 第30页 |
6.3 消除价格听证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 第30-31页 |
6.3.1 健全成本信息披露机制 | 第30页 |
6.3.2 维护听证参加人的知情权 | 第30-31页 |
6.4 发挥非营利组织在价格听证中的作用 | 第31-32页 |
6.4.1 建立专门的公民价格听证委员会 | 第31页 |
6.4.2 改进消费者协会的利益代表功能 | 第31-32页 |
6.5 建立价格听证救济机制(公益诉讼制度) | 第32页 |
6.6 建立基于新媒体平台的价格听证模式 | 第32-35页 |
6.6.1 理想模式:新媒体平台价格听证 | 第32-34页 |
6.6.2 折中模式:1+1模式 | 第34-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