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0.1 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 第8页 |
0.2 典故与典故词语 | 第8-10页 |
0.3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0.3.1 典故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0.3.2 典故词语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0.3.3 唐代科举诗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0.4 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 | 第13-14页 |
0.4.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0.4.2 研究价值 | 第13-14页 |
第1章 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内容及文献分类 | 第14-27页 |
1.1 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内容分类 | 第14-23页 |
1.1.1 名物类典故词语 | 第14-15页 |
1.1.2 情感类典故词语 | 第15-17页 |
1.1.3 品行类典故词语 | 第17-18页 |
1.1.4 志向类典故词语 | 第18-19页 |
1.1.5 称颂类典故词语 | 第19-21页 |
1.1.6 文化类典故词语 | 第21-22页 |
1.1.7 其它类典故词语 | 第22-23页 |
1.2 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文献分类 | 第23-27页 |
1.2.1 出自经部的典故词语 | 第23页 |
1.2.2 出自史部的典故词语 | 第23-24页 |
1.2.3 出自子部的典故词语 | 第24-25页 |
1.2.4 出自集部的典故词语 | 第25-27页 |
第2章 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形式及演化 | 第27-35页 |
2.1 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的形式 | 第27-31页 |
2.1.1 一源一形 | 第27页 |
2.1.2 一源多形 | 第27-30页 |
2.1.3 多源一形 | 第30-31页 |
2.2 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形式演化 | 第31-34页 |
2.2.1 典故词语形式保持不变 | 第31-32页 |
2.2.2 由篇章演化为词、短语 | 第32页 |
2.2.3 由句子演化为词、短语 | 第32-33页 |
2.2.4 由短语演化为词 | 第33-34页 |
2.3 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意义 | 第35-45页 |
3.1 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意义构成 | 第35-38页 |
3.1.1 字面义 | 第35-36页 |
3.1.2 语境义 | 第36-37页 |
3.1.3 语源义 | 第37-38页 |
3.2 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意义变化 | 第38-41页 |
3.2.1 意义扩大 | 第39页 |
3.2.2 意义缩小 | 第39-40页 |
3.2.3 意义转移 | 第40-41页 |
3.3 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文化意义 | 第41-45页 |
3.3.1 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反映的物质文化 | 第41-42页 |
3.3.2 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反映的制度文化 | 第42-43页 |
3.3.3 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反映的精神文化 | 第43-45页 |
第4章 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应用研究 | 第45-53页 |
4.1 典故词语与科举考试 | 第45-47页 |
4.1.1 表示科举干谒意义 | 第45页 |
4.1.2 表示科举及第意义 | 第45-46页 |
4.1.3 表示科举落第意义 | 第46-47页 |
4.2 典故词语与诗人 | 第47-49页 |
4.2.1 诗人与典故词语的数量 | 第47-48页 |
4.2.2 诗人与典故词语的类型 | 第48-49页 |
4.3 典故词语与表达效果 | 第49-53页 |
4.3.1 以简驭繁,言简意赅 | 第50-51页 |
4.3.2 一语双关,语义含蓄 | 第51页 |
4.3.3 表意精炼,典雅庄重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