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机构养老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创新和不足 | 第19-20页 |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页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机构养老的内涵与相关理论 | 第20-27页 |
2.1 机构养老的概念 | 第20-22页 |
2.2 机构养老的特点 | 第22-23页 |
2.3 机构养老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3.1 人口老龄化理论 | 第23页 |
2.3.2 社会福利社会化理论 | 第23-24页 |
2.3.3 弱关系与“嵌入性理论” | 第24-25页 |
2.3.4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第25-27页 |
第3章 哈尔滨市机构养老现状 | 第27-37页 |
3.1 哈尔滨市机构养老需求分析 | 第27-31页 |
3.1.1 老年人生活照料的需求 | 第27-28页 |
3.1.2 老年人精神慰籍的需求 | 第28-29页 |
3.1.3 老年人自我实现的需求 | 第29页 |
3.1.4 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的需求 | 第29-31页 |
3.2 哈尔滨市机构养老发展现状 | 第31-37页 |
3.2.1 哈尔滨市老龄人口特点 | 第31-32页 |
3.2.2 哈尔滨市机构养老发展情况 | 第32-33页 |
3.2.3 哈尔滨市七家养老机构调查分析 | 第33-37页 |
第4章 哈尔滨市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 | 第37-42页 |
4.1 机构养老发展政策不完善 | 第37-38页 |
4.1.1 机构养老缺乏清晰定位 | 第37页 |
4.1.2 政府对民办机构养老投入不足 | 第37页 |
4.1.3 行业管理规范缺失 | 第37-38页 |
4.1.4 缺乏养老服务的法律保障 | 第38页 |
4.2 机构养老自身建设滞后服务水平较低 | 第38-40页 |
4.2.1 提供服务较差专业化程度不达标 | 第38-39页 |
4.2.2 机构养老配套设施不达标 | 第39页 |
4.2.3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专业人才缺乏 | 第39-40页 |
4.3 机构养老服务需求不足 | 第40-42页 |
4.3.1 老年人整体购买能力不足 | 第40页 |
4.3.2 我国传统文化的束缚 | 第40页 |
4.3.3 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 | 第40-42页 |
第5章 国内外机构养老经验借鉴 | 第42-47页 |
5.1 国外机构养老的经验借鉴 | 第42-44页 |
5.1.1 日本机构养老经验借鉴 | 第42-43页 |
5.1.2 美国机构养老经验借鉴 | 第43-44页 |
5.2 国内机构养老的经验借鉴 | 第44-45页 |
5.2.1 晋城市建设家门口的“老年公社” | 第44页 |
5.2.2 北京市打造“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 第44页 |
5.2.3 湖南省探索3种医养结合模式 | 第44-45页 |
5.3 国内外机构养老的启示 | 第45-47页 |
5.3.1 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 | 第45页 |
5.3.2 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 | 第45-47页 |
第6章 促进哈尔滨市机构养老发展的对策 | 第47-52页 |
6.1 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及宏观管理职能 | 第47-48页 |
6.1.1 构建多样化发展的机构养老发展格局 | 第47页 |
6.1.2 加大政府对民办养老机构投入 | 第47页 |
6.1.3 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法律体系 | 第47-48页 |
6.2 提高养老机构自身建设与服务水平 | 第48-50页 |
6.2.1 切实加大老年人精神慰藉力度 | 第48页 |
6.2.2 健全养老机构设施建设 | 第48页 |
6.2.3 提髙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 | 第48-49页 |
6.2.4 发展和壮大志愿者队伍 | 第49-50页 |
6.3 提高老年人的有效消费需求 | 第50-52页 |
6.3.1 全面提高老年人的支付能力 | 第50-51页 |
6.3.2 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养老机构的社会地位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59-60页 |
后记和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