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3 面临的问题 | 第13-14页 |
| 1.4 本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混沌理论基础 | 第16-34页 |
| 2.1 混沌基本理论 | 第16-23页 |
| 2.1.1 混沌定义 | 第16-17页 |
| 2.1.2 混沌基本特征 | 第17-18页 |
| 2.1.3 混沌的判别方法 | 第18-20页 |
| 2.1.4 几种典型的混沌系统 | 第20-23页 |
| 2.2 密码学概述 | 第23-26页 |
| 2.2.1 密码学的基本概念 | 第23-24页 |
| 2.2.2 密码学系统 | 第24-25页 |
| 2.2.3 密码分析和密码安全 | 第25-26页 |
| 2.3 混沌与密码学的联系 | 第26-27页 |
| 2.4 混沌图像加密理论 | 第27-33页 |
| 2.4.1 混沌加密算法设计原则 | 第27-28页 |
| 2.4.2 混沌图像加密设计步骤 | 第28-29页 |
| 2.4.3 图像加密安全评价指标 | 第29-33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基于多混沌映射的图像加密算法 | 第34-44页 |
| 3.1 Arnold变换 | 第35-36页 |
| 3.2 算法设计 | 第36-38页 |
| 3.2.1 像素点位置置乱 | 第36-37页 |
| 3.2.2 像素点灰度值改变 | 第37-38页 |
| 3.3 仿真结果 | 第38-39页 |
| 3.4 安全性分析 | 第39-43页 |
| 3.4.1 密钥空间分析 | 第39页 |
| 3.4.2 密钥敏感性分析 | 第39页 |
| 3.4.3 信息熵分析 | 第39-40页 |
| 3.4.4 统计分析 | 第40-43页 |
| 3.4.5 差分攻击 | 第43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基于改进Arnold变换的多混沌图像加密算法 | 第44-54页 |
| 4.1 Arnold变换改进 | 第44-45页 |
| 4.2 改进的图像加密算法 | 第45-47页 |
| 4.2.1 图像位置置乱 | 第45-46页 |
| 4.2.2 灰度值替代 | 第46-47页 |
| 4.3 算法设计 | 第47-48页 |
| 4.4 仿真结果 | 第48-49页 |
| 4.5 算法分析 | 第49-53页 |
| 4.5.1 直方图分析 | 第49-50页 |
| 4.5.2 密钥空间分析 | 第50页 |
| 4.5.3 密钥敏感性分析 | 第50-51页 |
| 4.5.4 信息熵 | 第51页 |
| 4.5.5 相邻像素点的相关性 | 第51-53页 |
| 4.5.6 差分攻击分析 | 第53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基于混沌映射的多轮选择自适应图像加密算法 | 第54-66页 |
| 5.1 混沌系统的介绍 | 第54-56页 |
| 5.1.1 超混沌系统 | 第54-56页 |
| 5.1.2 Logistic-sine映射 | 第56页 |
| 5.2 算法设计 | 第56-59页 |
| 5.2.1 位置置乱 | 第56-57页 |
| 5.2.2 灰度值变换 | 第57-59页 |
| 5.3 仿真结果 | 第59-60页 |
| 5.4 安全性分析 | 第60-65页 |
| 5.4.1 直方图分析 | 第60-61页 |
| 5.4.2 密钥空间分析 | 第61页 |
| 5.4.3 密钥敏感性分析 | 第61-62页 |
| 5.4.4 信息熵 | 第62页 |
| 5.4.5 相关性分析 | 第62-64页 |
| 5.4.6 差分攻击分析 | 第64页 |
| 5.4.7 抗噪声分析 | 第64-65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 6.1 总结 | 第66-67页 |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