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区域变电站无功补偿基本理论 | 第19-25页 |
2.1 无功补偿的基本概念 | 第19页 |
2.2 区域配电网无功补偿方式 | 第19-21页 |
2.2.1 随机补偿 | 第20页 |
2.2.2 随器补偿 | 第20页 |
2.2.3 动态补偿 | 第20页 |
2.2.4 变电站无功补偿 | 第20-21页 |
2.3 无功补偿装置种类 | 第21-22页 |
2.3.1 同步调相机 | 第21页 |
2.3.2 并联电容器 | 第21-22页 |
2.3.3 静止无功补偿器 | 第22页 |
2.4 无功补偿对电网的影响 | 第22-24页 |
2.4.1 电压损耗 | 第23页 |
2.4.2 有功损耗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宝坻电网智能无功补偿系统的设计 | 第25-38页 |
3.1 系统设计总体思路 | 第25-26页 |
3.2 智能无功补偿优化系统设计 | 第26-30页 |
3.2.1 设计原则 | 第26页 |
3.2.2 无功配置原则 | 第26-27页 |
3.2.3 系统控制原理 | 第27页 |
3.2.4 系统体系架构 | 第27-28页 |
3.2.5 系统的具体实现 | 第28-29页 |
3.2.6 系统的安全设计 | 第29-30页 |
3.2.7 终端的技术改进 | 第30页 |
3.3 智能无功补偿模糊控制算法的设计 | 第30-37页 |
3.3.1 模糊控制原理简介 | 第30-33页 |
3.3.2 无功补偿模糊控制算法的设计 | 第33-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宝坻电网智能无功补偿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8-44页 |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8-39页 |
4.1.1 全面性原则 | 第38页 |
4.1.2 系统性原则 | 第38页 |
4.1.3 典型性原则 | 第38页 |
4.1.4 可操作性原则 | 第38页 |
4.1.5 动态性原则 | 第38页 |
4.1.6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 第38-39页 |
4.1.7 科学性原则 | 第39页 |
4.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9-43页 |
4.2.1 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9-41页 |
4.2.2 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1-42页 |
4.2.3 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2页 |
4.2.4 宝坻电网智能无功补偿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 第42-4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宝坻电网智能无功补偿优化系统综合评价 | 第44-60页 |
5.1 综合评价模型 | 第44-49页 |
5.1.1 直觉模糊评价法 | 第44-45页 |
5.1.2 直觉模数集方法 | 第45-48页 |
5.1.3 综合评价模型评价步骤 | 第48-49页 |
5.2 宝坻电网智能无功补偿系统综合评价 | 第49-54页 |
5.2.1 无功补偿系统应用情况分析 | 第49-52页 |
5.2.2 无功补偿系统综合评价分析 | 第52-54页 |
5.3 指标体系的评价步骤 | 第54-58页 |
5.3.1 经济指标体系评价 | 第54-55页 |
5.3.2 社会指标体系评价 | 第55-57页 |
5.3.3 技术指标体系评价 | 第57-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附录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