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脱硝副产物ABS的形成 | 第15-17页 |
1.3.1 SO_3的形成 | 第15-16页 |
1.3.2 NH_3逃逸的影响 | 第16页 |
1.3.3 SCR脱硝过程中ABS的生成 | 第16-17页 |
1.4 空预器堵灰原因分析 | 第17-18页 |
1.4.1 空预器堵灰现象 | 第17-18页 |
1.4.2 空预器堵灰原因 | 第1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第2章 ABS理化特性研究 | 第20-29页 |
2.1 试验系统与方法 | 第20-21页 |
2.1.1 ABS形成试验 | 第20-21页 |
2.1.2 ABS分解反应的热重分析试验 | 第2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7页 |
2.2.1 ABS的形成温度与NH_3和H_2SO_4的浓度之间的关系 | 第21-23页 |
2.2.2 NH_3浓度对ABS沉积量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3 H_2SO_4浓度对ABS沉积量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4 ABS挥发温度 | 第25-26页 |
2.2.5 ABS热力学分解温度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ABS与空预器中飞灰反应特性研究 | 第29-41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29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3.2.2 实验设备 | 第30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9页 |
3.3.1 不同飞灰样品的粒度分布 | 第31页 |
3.3.2 不同飞灰样品的XRD分析 | 第31-32页 |
3.3.3 不同飞灰样品的SEM/EDS分析 | 第32-35页 |
3.3.4 不同飞灰样品的比电阻分析 | 第35-36页 |
3.3.5 不同飞灰样品的XPS分析 | 第36-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ABS对锅炉尾部金属材料的腐蚀特性研究 | 第41-56页 |
4.1 实验原理 | 第41-42页 |
4.1.1 失重法 | 第41页 |
4.1.2 动电位扫描极化曲线法 | 第41-4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4.2.2 失重法 | 第42页 |
4.2.3 动电位扫描极化曲线法 | 第42页 |
4.2.4 腐蚀产物表征 | 第42-4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4页 |
4.3.1 失重法测定金属的腐蚀速度 | 第43-47页 |
4.3.2 动电位扫描极化曲线法测试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4.3.3 腐蚀产物膜的XPS分析 | 第50-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ABS调控 | 第56-59页 |
5.1 主动调控 | 第56-58页 |
5.1.1 控制前体物SO_3 | 第56页 |
5.1.2 控制氨逃逸 | 第56-57页 |
5.1.3 控制反应温度 | 第57-58页 |
5.2 被动调控 | 第58-59页 |
第6章 预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分析 | 第59-61页 |
6.1 环境效益 | 第59页 |
6.2 经济效益 | 第59页 |
6.3 社会效益 | 第59-60页 |
6.4 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前景 | 第60-6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7.1 结论 | 第61-62页 |
7.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