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一、绪论 | 第13-27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4-25页 |
(五) 创新点与难点 | 第25-27页 |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支撑 | 第27-31页 |
(一) 相关概念 | 第27-28页 |
1.城市化 | 第27页 |
2.民间体育 | 第27页 |
3.民间体育组织 | 第27页 |
4.体育治理与体育管理 | 第27-28页 |
(二) 理论支撑 | 第28-31页 |
1.城市化 | 第28页 |
2.体育组织 | 第28-29页 |
3.民间体育组织治理 | 第29-31页 |
三、南湖高龙简介 | 第31-39页 |
(一)南湖高龙的形态 | 第32-33页 |
(二)南湖高龙的产生 | 第33-35页 |
1.高龙的神话传说 | 第33-34页 |
2.南湖高龙产生于生产生活 | 第34页 |
3.南湖高龙产生于传统风俗 | 第34-35页 |
(三)南湖高龙的发展态势 | 第35-37页 |
1.主体功能由娱神向娱人转变 | 第35页 |
2.表现形式由简单向竞技发展 | 第35-36页 |
3.传播方式由单一向多元发展 | 第36页 |
4.仪式流程由神秘向透明发展 | 第36-37页 |
5.传统价值祭祀向健身发展 | 第37页 |
(四)南湖高龙传统的文化特征 | 第37-39页 |
四、城市化进程中南湖高龙的民间体育组织变迁 | 第39-47页 |
(一)南湖高龙的民间体育组织复苏阶段(1978 年—1999 年) | 第39-41页 |
1.原始农村的社会背景 | 第39-40页 |
2.民间体育组织的管理方式 | 第40页 |
3.民间体育组织的经费来源 | 第40-41页 |
4.民间体育组织的运行机制 | 第41页 |
5.民间体育组织的规模 | 第41页 |
(二)南湖高龙的民间体育组织稳定发展阶段(2000 年—至今) | 第41-45页 |
1.城市化的社会背景 | 第41-42页 |
2.民间体育组织的管理方式 | 第42-43页 |
3.民间体育组织的经费来源 | 第43-44页 |
4.民间体育组织的运行机制 | 第44页 |
5.民间体育组织的规模 | 第44-45页 |
(三)城市化进程中南湖高龙的民间体育组织变迁分析 | 第45-47页 |
五、南湖高龙的民间体育组织社会价值与发展困境 | 第47-53页 |
(一)南湖高龙的民间体育组织社会价值 | 第47-49页 |
1.促进南湖高龙活态传承 | 第47页 |
2.推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 | 第47-48页 |
3.弥补政府文化管理不足 | 第48-49页 |
(二)南湖高龙的民间体育组织的发展困境 | 第49-53页 |
1.缺乏专业管理人才 | 第49页 |
2.生产性发展成本不足 | 第49-51页 |
3.培育发展机制单一 | 第51页 |
4.保障性政策模糊 | 第51-53页 |
六、城市化进程中南湖高龙的民间体育组织治理路径 | 第53-57页 |
(一)培养南湖高龙组织自主意识 | 第53页 |
(二)建立社会对文化开发的良性运作 | 第53-54页 |
(三)加强、务实“政府引导”职能 | 第54-55页 |
(四)加强人才建设,激发自身活力 | 第55页 |
(五)培育产业市场,拓展经费来源 | 第55-56页 |
(六)改革管理机制,增强组织公信力 | 第56页 |
(七)调整生产结构,改善组织收入 | 第56-57页 |
七、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57-59页 |
(一)结论 | 第57-58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