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研究进展 | 第13-27页 |
1 变应性鼻炎的西医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1 流行病学 | 第13页 |
1.2 发病机制 | 第13-15页 |
1.3 诊断 | 第15-16页 |
1.4 分类与分度 | 第16页 |
1.5 治疗 | 第16-19页 |
2 中医学对鼻鼽的的认识 | 第19-27页 |
2.1 鼻鼽病名的名称源流 | 第20页 |
2.2 古代医家的认识 | 第20-22页 |
2.3 现代中医的认识及临床研究 | 第22-27页 |
第二部分 王士贞教授论治鼻鼽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 | 第27-32页 |
1 用中医整体观念去看耳鼻咽喉官窍 | 第27-28页 |
2 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强调局部与整体辨证相结合 | 第28页 |
3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第28-29页 |
4 鼻鼽的脏腑辨证,尤重脾胃 | 第29页 |
5 内治外治相结合,注重外治法的运用 | 第29页 |
6 善用通窍法 | 第29-30页 |
7 推崇经方诊治鼻科疾病 | 第30-31页 |
8 对鼻鼽的独特认识 | 第31-32页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2-43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2 研究对象 | 第32-35页 |
2.1 病例来源 | 第32页 |
2.2 病例选择 | 第32-34页 |
2.3 疗效评价指标 | 第34页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第34-35页 |
3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3.1 数据收集 | 第35页 |
3.2 统计方法 | 第35页 |
4 研究结果 | 第35-43页 |
4.1 一般资料 | 第35-36页 |
4.2 病情分度 | 第36页 |
4.3 方药应用分析 | 第36-40页 |
4.4 疗效评价 | 第40-41页 |
4.5 总结 | 第41-43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43-49页 |
1 王士贞教授论治鼻鼽的学术思想 | 第43-44页 |
2 从脾论治虚寒型鼻鼽的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依据 | 第44-46页 |
2.1 鼻与脾的所属关系 | 第44页 |
2.2 鼻与脾胃的生理关系 | 第44页 |
2.3 脾虚是鼻鼽发病的根本病机 | 第44-45页 |
2.4 鼻鼽久病可致脾虚 | 第45页 |
2.5 脾虚可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是鼻鼽发病的重要原因 | 第45-46页 |
2.6 补脾即是补肺卫、补肾阳 | 第46页 |
3 补脾法治疗鼻鼽的临床依据 | 第46-47页 |
4 补脾法方剂的实验研究 | 第47页 |
5 导师学术思想及经验的体会及发挥 | 第47-48页 |
6 问题与展望 | 第48-49页 |
第五部分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附录 | 第55-62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