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电子数字计算机(不连续作用电子计算机)论文--运算器和控制器(CPU)论文

异构双核核间松耦合通信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缩略语对照表第10-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18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第14页
    1.2 片上系统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片上通信结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4 论文简介及研究思路第16-18页
        1.4.1 章节简介第16-17页
        1.4.2 研究思路第17-18页
第二章 核间耦合通信关键技术及性能参数第18-32页
    2.1 多核SoC的相关概念第18-19页
        2.1.1 多核SoC的概念及优点第18页
        2.1.2 多线程的概念及优点第18-19页
    2.2 多核SoC分类和通信设计关键第19-20页
        2.2.1 同构SoC设计的关键第19-20页
        2.2.2 异构SoC设计的关键第20页
    2.3 核间耦合通讯技术第20-29页
        2.3.1 存储技术第20-21页
        2.3.2 紧耦合总线共享技术第21-25页
        2.3.3 紧耦合片上网络结构第25-27页
        2.3.4 松耦合通信技术第27页
        2.3.5 任务调度技术第27-29页
    2.4 核间通信性能参数第29-32页
        2.4.1 软件开销第29-30页
        2.4.2 硬件复杂度第30页
        2.4.3 数据吞吐量第30-32页
第三章 异构双核多总线松耦合机制架构设计第32-58页
    3.1 松耦合架构设计方案第32-33页
    3.2 总线协议第33-44页
        3.2.1 PLB(Processor Local Bus)总线概述第33-37页
        3.2.2 DCR(Device Control Register Bus)总线概述第37-40页
        3.2.3 AXI(Advanced Extensible Interface) 总线概述第40-44页
    3.3 基于Mailbox的松耦合短消息模块设计第44-47页
        3.3.1 端口描述第44页
        3.3.2 特征描述第44-45页
        3.3.3 MailBox功能设计第45-46页
        3.3.4 中断服务过程第46-47页
    3.4 基于DMA(Direct Memory Access)的松耦合长数据模块设计第47-50页
        3.4.1 端口描述第47页
        3.4.2 特征描述第47-48页
        3.4.3 DMA功能设计第48-50页
        3.4.4 传输操作第50页
    3.5 基于信号量(SEAMPHORE)的松耦合共享资源仲裁第50-52页
        3.5.1 端口描述第50-51页
        3.5.2 特征描述第51页
        3.5.3 信号量功能设计第51页
        3.5.4 操作过程第51-52页
    3.6 VIC(Vector Interrupt Controller)在松耦合通信中的作用第52-54页
        3.6.1 中断功能第52-53页
        3.6.2 利用中断实现核间通信第53-54页
    3.7 松耦合DPRAM(Double Ports RAM)控制器设计第54-57页
        3.7.1 端口描述第54-55页
        3.7.2 特征描述第55页
        3.7.3 功能设计第55-57页
        3.7.4 传输操作第57页
    3.8 通信异常处理策略第57-58页
第四章 松耦合通信方法性能测试与验证分析第58-70页
    4.1 仿真环境第58页
    4.2 三种访存机制仿真与测试第58-63页
        4.2.1 MailBox仿真及速率第58-60页
        4.2.2 DMA仿真及速率第60-62页
        4.2.3 通过内核指令实现通信的仿真及速率第62-63页
    4.3 异常注入恢复仿真第63-64页
    4.4 性能综合分析第64-65页
        4.4.1 访存机制的比较第64-65页
        4.4.2 访存机制的选取第65页
    4.5 验证环境及验证结果第65-70页
        4.5.1 验证环境简介第65-66页
        4.5.2 功能点提取第66-67页
        4.5.3 功能覆盖率统计结果第67-70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70-72页
    5.1 总结第70-71页
    5.2 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致谢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铸造态Mg-9Al-6Ti-3B2O3合金和铸造态Mg-6RE-3B2O3合金热处理的研究
下一篇:弹齿滚筒式捡拾装置功率消耗的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