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与湿地功能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及方法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1 国外湿地及功能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2 国内湿地及功能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3 国外湿地遥感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4 国内湿地遥感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3 研究区范围界定 | 第15-17页 |
1.4 论文主要数据、技术过程及路线 | 第17-20页 |
1.4.1 论文主要数据 | 第17页 |
1.4.2 技术过程 | 第17-19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预处理 | 第20-35页 |
2.1 鄱阳湖湖区概况 | 第20页 |
2.2 鄱阳湖湖盆区湿地概况 | 第20-21页 |
2.3 数据预处理 | 第21-26页 |
2.3.1 影像波段叠加 | 第21-23页 |
2.3.2 影像辐射定标与大气校正 | 第23页 |
2.3.3 影像几何校正 | 第23-24页 |
2.3.4 影像辐射增强 | 第24-25页 |
2.3.5 影像裁剪与拼接 | 第25-26页 |
2.4 解译分类 | 第26-32页 |
2.4.1 分类系统的建立 | 第26-27页 |
2.4.2 分类方法 | 第27-28页 |
2.4.3 样本库的建立 | 第28-29页 |
2.4.4 易康多尺度分割及自动分类 | 第29-30页 |
2.4.5 光谱指数法 | 第30-32页 |
2.5 CVA变化检测 | 第32-35页 |
2.5.1 CVA变化检测原理及意义 | 第33-35页 |
第3章 湖区景观结构与调蓄功能分析 | 第35-53页 |
3.1 湖区影像解译结果及转移矩阵 | 第35-38页 |
3.2 湖区景观格局数据库的建立 | 第38-43页 |
3.2.1 景观指数的选择 | 第38-40页 |
3.2.2 景观指数数据库的建立 | 第40-43页 |
3.3 鄱阳湖调蓄量的计算及分析 | 第43-45页 |
3.4 鄱阳湖调蓄量与湖区景观结构的关联度分析 | 第45-52页 |
3.4.1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 第45-47页 |
3.4.2 关联度的计算 | 第47-49页 |
3.4.3 结论 | 第49-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湖盆区湿地结构与功能分析 | 第53-78页 |
4.1 湖盆区景观结构与水位分析 | 第53-60页 |
4.1.1 湖盆区影像解译及数据库的建立 | 第54-58页 |
4.1.2 湖盆区景观指数与水位关系的建立 | 第58-60页 |
4.2 气候调节功能分析及响应 | 第60-65页 |
4.2.1 不同地区的对比 | 第60-63页 |
4.2.2 温差与水位关系的建立 | 第63-65页 |
4.3 水质净化功能分析及响应 | 第65-66页 |
4.3.1 指标的选择 | 第65页 |
4.3.2 综合污染指数与水位关系的建立 | 第65-66页 |
4.4 越冬期候鸟生境分析及响应 | 第66-76页 |
4.4.1 基于HSI模型的候鸟生境分析 | 第67-68页 |
4.4.2 HSI模型因子计算 | 第68-73页 |
4.4.3 HSI图库建立及与水位关系分析 | 第73-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5章 鄱阳湖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 | 第78-94页 |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78-80页 |
5.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80-82页 |
5.3 专家打分及一致性检验 | 第82-83页 |
5.4 诱导矩阵改进法 | 第83-84页 |
5.5 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 | 第84-93页 |
5.5.1 稳定刻度的划分 | 第84-85页 |
5.5.2 稳定值计算 | 第85-91页 |
5.5.3 稳定性分析 | 第91-9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7页 |
6.1 结论 | 第94-96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