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言 | 第10-16页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关于张岱年“新唯物论”思想 | 第10-11页 |
2.新唯物论与儒学的融合 | 第11-12页 |
3.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的新哲学体系 | 第12页 |
4.文化综合创新 | 第12-13页 |
5.张岱年的“兼和”哲学思想 | 第13-14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页 |
1.研究思路 | 第14页 |
2.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1.研究难点重点 | 第14页 |
2.创新点 | 第14-16页 |
一、张岱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阶段 | 第16-19页 |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阶段 | 第16-17页 |
1.家庭背景 | 第16页 |
2.教育经历 | 第16-17页 |
(二)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阶段 | 第17页 |
(三)张岱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 | 第17-19页 |
二、张岱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发展阶段 | 第19-33页 |
(一)“新唯物论”思想 | 第19-24页 |
1.“新唯物论”提出的背景与理论依据 | 第19-20页 |
2.“新唯物论”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运用 | 第20-23页 |
3.“新唯物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思想的互相融合 | 第23-24页 |
(二)张岱年的新哲学体系 | 第24-26页 |
1.“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的新哲学体系的提出 | 第24-25页 |
2.新哲学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体现 | 第25-26页 |
(三)张岱年的“文化综合创新”思想 | 第26-33页 |
1.“文化综合创新”提出的背景 | 第26-27页 |
2.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思想的提出 | 第27-29页 |
3.“文化综合创新”视域下的中西方文化比较 | 第29-30页 |
4.以唯物辩证法对中国传统文化优缺点进行界定 | 第30-31页 |
5.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的中西文化的融合 | 第31-33页 |
三、张岱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成熟阶段 | 第33-39页 |
(一)“兼和”思想的提出 | 第33页 |
(二)“兼和”思想的来源 | 第33-35页 |
1.“兼和”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 第33-34页 |
2.张岱年“兼和”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 第34-35页 |
(三)组成“兼和”思想的基本要素 | 第35-36页 |
(四)“兼和”思想现实意义与价值 | 第36-39页 |
四、张岱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意义 | 第39-4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39-40页 |
1.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 | 第39页 |
2.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 | 第39-40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40-42页 |
1.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贡献 | 第40-41页 |
2.有益于推动我国与他国文化的外交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47-48页 |